發表文章

對等關稅真實意圖:服從美國霸權的測試

圖片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政策,引發國際社會廣泛爭議。綜觀近25年來的美國大戰略,可以發現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其政策核心始終圍繞「維持美國霸權」展開,兩黨差異僅在於手段和話語體系。 如果說奧巴馬時代的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客觀效果在於制約發展中國家;那麼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本質上也在固化世界格局,確保美國的主導地位。 按照 喬治·莫德爾斯基(George Modelski) 的「國際政治長周期理論」,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於2000年左右進入「分散化階段」,其標誌包括中國快速崛起、歐盟經濟整合,以及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的成長。在此25年間,美國具備大戰略層級的政策僅有兩項:其一是歐巴馬的碳排放限制機制,其二即為川普的對等關稅。 碳排放 隱性的霸權維持工具 奧巴馬將氣候治理作為工具,主導一系列碳排放的框架,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圍繞美國設定的議程行動。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購買碳排放指標的機制,客觀上也會限制後者的工業化進程。 中國科學院丁仲禮院士2010接受柴靜訪問時直言,「 碳排放權即發展權 」,並警告如果按照美國的方案,二氧化碳排放權將成為稀缺商品。鑑於發達國家歷史累積排放量遠高於發展中國家,此機制其實極不公平。進一步推論,美國可以透過碳排放議題將世界格局固定下來,使任何國家均無法挑戰其霸權地位。 然而,隨著中國憑藉製造業優勢成為全球最大再生能源設備出口國(據 佳能全球研究所2025年3月7日報告,中國占全球太陽能與風能市場45% ),並在電動車領域取得主導權,碳排放的制約效果大幅削弱。拜登上台後試圖重拾氣候牌,但已難以遏制中國的產業升級。 特朗普政府乾脆放棄清潔能源戰略,其能源部長克里斯·賴特(Chris Wright)公開稱淨 零排放「邪惡」 ,反映出美國策略的轉向,不能只用兩黨分歧加以解釋。 對等關稅 低成本的霸權工具 相較於奧巴馬的迂迴策略,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更為直接且成本低廉,既無需承擔多邊框架下的協調責任,亦不必補貼發展中國家。 近期案例可見,越南領導人向特朗普求和,提出雙邊零關稅,卻遭白宮貿易顧問 納瓦羅(Peter Navarro)嘲諷 ,稱此舉「毫無意義」,無法消除1230億美元貿易逆差。 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4月9日發布的《 關於中美經貿關係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 》白皮書指出,若綜合考慮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企業本...

特朗普與戈爾巴喬夫的異同

圖片
戈爾巴喬夫與特朗普 2024年11月,俄羅斯反對派傳媒人 Mikhail Zygar 在《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評論,將美國總統特朗普形容為蘇聯末代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認為二者都只會誇誇其談,「削弱了支撐國家的核心機構,留下的只有混亂」。比較一下特朗普3月5日的國會演說和1986年戈爾巴喬夫的蘇共27大報告,可以發現兩種迥異體制的改革路線確實有一些有趣的「歷史對稱性」。 在官僚體系改革這個核心議題上,兩位領導人展現出驚人的一致。特朗普痛斥聯邦官僚體系不斷膨脹,「 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阻礙了美國潛力的發揮 」,誓言進行「大膽而深刻的改革」;而戈爾巴喬夫早在40年前就指摘官僚主義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在手段上,特朗普通過「政府效率部」將聯邦內部諸多問題暴露在公眾面前,獲得民意授權來推進機構裁員,恰似戈爾巴喬夫推行「公開性政策」破除官僚黑箱的現代翻版。 年輕人在這兩場改革中扮演的角色也很雷同。特朗普將「政府效率部」的年輕人奉為改革先鋒,戈爾巴喬夫則要求黨政機關配合共青團,把優秀青年提拔到領導職位。兩人重用年輕人,都是希望找尋一種對既有利益集團迂回突破的路徑。 經濟振興方面,特朗普在希望「製造業回流」的同時強調「先進製造業」,與戈爾巴喬夫試圖用嶄新工藝的「機器製造業」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策略殊途同歸。 國際週期處分散化階段 甚至在和盟友的關係方面,特朗普的說法是和歐洲「平起平坐」,戈爾巴喬夫的說法則是同所有共產黨「同志式地交換意見」。實質都是放棄領導角色,要求盟友或衛星國負擔更多責任。 因為蘇聯解體的緣故,戈爾巴喬夫的個人形象十分糟糕,不少論者都指責他的改革過於急速,但對他來說,債務問題和勞動生產率不足都迫在眉睫。同樣的問題又困擾着今天的美國。 美國發展經濟學家 羅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 曾做過一個著名的論斷,認為美國和蘇聯的「總體輪廓」是相似的,只是因為意識形態差異,導致一些說法和做法存在差別。說明了超級大國在發展過程中,總會遭遇相似的治理困境。 要進一步理解特朗普和戈爾巴喬夫的戰略,不妨借用 莫德爾斯基(George Modelski) 的「國際政治長周期理論」,他將國際體系視為由全球性大國主導的週期,由於週期長達100年,普通人難以憑經驗觀察,不免會有人認為其理論過於陰謀論,科技的進步也會令週期的長度發生變化,其框架卻依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莫德...

採訪 LifeSync Robotics 創始人劉方:DeepSeek 模型與 AI 時代的未來

圖片
今年年初,DeepSeek 模型的發布在中國乃至全球 AI 界掀起熱潮。作為 LifeSync Robotics 的創始人,劉方對這一技術突破有著獨到見解。《香港輕新聞》與劉方深入探討了 DeepSeek 模型的創新之處、AI 技術的應用場景,以及在 AI 時代人類應具備的關鍵技能。 記者:感謝您抽空接受我們的採訪,能否請您談談 DeepSeek 模型的創新之處是什麼? 劉方:很高興能跟大家分享。DeepSeek 模型的發布是一個令人振奮的突破。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的大數據模型在技術上佔據主導,但由於種種限制,這些模型無法在香港或中國大陸廣泛應用。DeepSeek 的問世改變了這一局面,它不僅代表中國在 AI 領域的重大進步,還讓普通民眾有了接觸大數據模型的機會。 DeepSeek 的核心創新在於它的訓練方法。傳統大語言模型,比如 OpenAI 的 ChatGPT,通常需要人類提供反饋,告訴模型哪些答案正確、哪些需要調整,甚至給出標準答案來引導學習。這種方式雖然有效,但耗時費力。而 DeepSeek 採用了純粹的強化學習,完全不需要人類干預。模型能自己尋找結果並自我評估,這大大縮短了訓練時間,也降低了對算力的需求。 根據官方數據,訓練 DeepSeek 的成本僅為 550 萬美元,相比 Meta 或 OpenAI 的模型,這只是它們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這意味著開發大數據模型不再是大公司或富裕國家的專利,發展中國家和中小企業也能參與進來。這種技術普及將推動社會生產力提升,讓更多人受益。 AI的應用場景 記者:除了大語言模型本身,AI 技術還有什麼值得關注的應用場景? 劉方:AI 的應用範圍遠超想像。除了語言理解與生成,AI 還包括視覺處理,比如影像與視頻分析;聲音與語音處理;動作訊息處理,像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以及數據模型分析,比如統計與預測等領域。 以大語言模型為例,它在日常生活中展現了驚人潛力。我能想到的一些例子包括: 法律賬單核對 :律師給的賬單往往需要逐項核對是否合理,可能涉及大量郵件和通話記錄。把這些資料和賬單輸入 AI,它能快速比對每項收費是否真實,省時省力。 市場營銷文稿撰寫 :AI 可以模仿指定風格生成宣傳文稿。只要給它參考樣本,比如公司過往文稿或競爭對手的案例,它就能迅速寫出初稿,稍微修改就能用,效率非常高。 報告撰寫 :報告通常有固定結構,像...

特朗普和澤連斯基究竟吵什麼?

圖片
2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會面成為全球焦點。這場會晤不僅展現了雙方的立場分歧,也因其激烈爭論而廣受矚目。雖然完整對話已公開,但大多數觀眾僅通過幾分鐘的剪輯了解事件。無論澤連斯基是否使用俄語粗話「蘇卡不列」(意為「婊子養的」)、是否對特朗普表示感謝(而不是僅僅對美國政府),或萬斯(JD Vance)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是否足夠成熟,這些細節都無關宏旨。事件的核心始終圍繞「外交手段」一詞展開,屬美烏之間的根本分歧,很難調和。 特朗普的立場:放下仇恨才能談判 特朗普明確表示,不可能一邊說普京的壞話,一邊和俄羅斯達成協議。他要求澤連斯基放下對普京的仇恨,稱:「我很難在這種仇恨下達成協議。」他進一步強調,單純展現強硬無助於解決問題:「你想讓我強硬起來嗎?我可能比你見過的任何人都強硬。我會非常強硬,但你永遠無法通過這種方式達成交易。所以事情就是這樣。」 萬斯借機批評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我們有一位總統在新聞發布會上談論普京,隨後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摧毀了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他認為,通往和平與繁榮的道路應通過外交實現,而非持續衝突。 澤連斯基的反駁:外交無用論 澤連斯基則回應(也在為拜登辯護),他已多次嘗試與普京對話,但普京違背了協議:「我在2019年作為新總統與他簽署了協議,我與他、馬克龍和默克爾簽署了停火協議。」又對萬斯說:「你說的是哪種外交?你是什麼意思?」 這無疑激怒了萬斯:「是能夠結束你國家毀滅的外交。」萬斯還批評澤連斯基在美國媒體前質問美國政策是不尊重的,並指出烏克蘭人力短缺,已無力再戰。 根本分歧:外交還是繼續給錢 對美國而言,選擇顯而易見:要麼通過「外交手段」談判,要麼繼續提供資金支持烏克蘭作戰,這是二選一的問題。澤連斯基堅稱外交無用,暗示美國只能選擇持續資助。他的強硬表態在全球觀眾面前將話「聊死」,幾乎不留迴旋餘地。 隨後,澤連斯基低聲說了一句「蘇卡不列」,並威脅特朗普:「你們有一片美麗的海洋,雖然現在感覺不到,但將來你會感覺到。」事已至此,特朗普只能被迫出來維護萬斯,指責澤連斯基「在拿第三次世界大戰做賭注」,又指烏克蘭沒有談判籌碼。 澤連斯基的核心訴求是獲得其渴望已久的安全保障,他多次表達加入北約的意願,主要目的也是取得安全保障。礦產協議第十條「美國政府支持烏克蘭為獲得建立持久和平所需的安全保障所做的努力」顯然不足以滿足澤連斯基的要求。 ...

美國關閉USAID 真意味放棄全球影響力?

圖片
前蘇聯KGB特工貝茲梅諾夫(Yuri Bezmenov) 馬斯克領導的美國政府效率部(DOGE)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後續影響持續發酵。近日,世界各地陸續傳出一些NGO和媒體關閉或裁員的消息。 內地網友對此紛紛叫好,美國國內也有不少人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和馬斯克此舉無異於 自毀長城 。未來,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台等外宣機構,可能也會面臨裁員或關停的情況。 在美國開發署的 官方網站 上,該機構明確表示:「美國的對外援助始終具有雙重目的:既促進美國的利益,也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此外,該機構還能為「美國創造市場和貿易夥伴,並培養國外的友好關係」。 美蘇策略趨同進化 換言之,USAID是為美國獲得當地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小布殊時期的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德魯·納西奧斯(Andrew Natsios)在2月4日接受 Politico採訪 時,為美國國際開發署進行了辯護。他指出,USAID僅佔聯邦預算的1%,但其建立的善意、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影響力不可忽視,對於贏得與中國的競爭至關重要。總結起來有三個重點: 1、專業招聘:USAID招聘各個領域的專家,以項目制形式將工作分發到當地大型承包商和項目負責人手中,同時對項目進行評估和總體管控。因為項目複雜,只能長期僱傭大型承包商,比如涵蓋90個國家的疾病資料收集系統就是例證。 2、獨立運作:USAID獨立於美國的公務員系統,避免受到政黨輪替的影響。納西奧斯強調,建立永續發展的機構至少需要15到20年的時間,而國務院的時間範圍僅為6個月到兩年,國內政治因素如果干預了USAID的運作,就會導致項目時開時停,無法持續。 3、在地化議題:納西奧斯認為,要介入當地政治,必須以當地人關心的議題作為切入點,運用當地的話語體系,逐步引導當地人向USAID關心的議題靠攏。因此,這些議題往往表面上和美國國內的政治無關。納西奧斯舉例稱,如果直接在非洲打出 LGBTQ 旗幟,非洲人會非常不滿,因此「需要找到一種不同的方式來談論這些問題」。 復旦大學 沈逸教授 認為:「如果不是像安德魯·納西奧斯這樣的人出來現身說法,一般情況下,相關材料即使是公開材料,也很少會把話講到這個地步。」 以上種種,不禁令人聯想到叛逃美國的蘇聯KGB特工貝茲梅諾夫(Yuri Bezmenov)的理論,在他1984年出版的一系列書籍中,介紹了蘇聯的意識形態作戰。他估計,...

香港歷史的另一種可能 評70年代的石中英與托派論戰

圖片
最近一段時間,一本名為《英氣》的傳記成為暢銷書,蟬聯《亞洲周刊》書籍榜長達9周。書中談及傳記主角石中英曾在70年代和《十月評論》的過百人進行論戰。這是香港毛派和托派較為大規模的論戰,表面上討論的都是歷史問題,除了對左派理論問題很感興趣的讀者外,似乎難在當時社會引起廣泛關注,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這次論戰很可能意外改變了香港政治勢力的格局,值得仔細研究。 當時香港不乏論戰,但這次論戰有兩個特殊之處。一、石中英文章是發表在屬於大眾刊物的《新晚報》,而不是《盤古》或者《香港工人》等理論刊物;二、石中英由1974年寫到1977年,雖然只有10篇文章,但時間跨度長達3年。以致一些經歷過那個時代的知識份子對此次論戰都會略有耳聞。 托派是指「第四國際」(統一書記處派)在香港的支部,領軍人物是向青,文章主要發表在他們的機關刊物《十月評論》。托派與石中英的論戰,其後更集結成小冊子《他們如何反對托派──石中英先生的反面教材》,共收錄四篇石中英文章和一篇署名「學史」的文章,以及托派寫作組的九篇反駁文章。托派之所以用「他們」來形容石中英,原因在於當時的托派們相信石中英是新華社內的一個寫作班子,並且認為石中英的文章是「較有一點點內容的」,故此視之為批判的焦點。當時他們並不知道,石中英只是20多歲的年輕人,相關知識純屬自學。文章之所以能在《新晚報》發表,也只是因為石中英曾在《新晚報》的《學生樂園》做過編輯,在周日副刊《風華》「批托」時,只是個英文書院的數學教師而已。 《英氣》作者陶傑在一訪問中認為,這段歷史並不重要,是個「偽命題」。其理由是托派人數很少,不足以影響香港的政治局勢。暗示毛派在六七暴動之後,不敢直面港英,只敢挑軟柿子捏,這種說法看似很有道理,其實是事後諸葛亮。回顧當時背景,左派剛剛經歷六七暴動,原本的工運和學運力量都大為衰減(可以想像一下今天民主黨在香港的境遇)。當時的托派乘勢崛起,托派這種既有馬克思主義浪漫情節,又沒有任何現實負面包袱的主義,有充分條件迅速吸引大量吸引香港的進步青年到他們的組織當中。在工聯會元氣大傷,加上港英政治部嚴密監視下,托派冒起本身,就是對於工聯會重的大挑戰。 針鋒相對的兩種觀點 托派指責毛派為官僚主義,「與世界金融資本,當地的殖民統治者保持密切關係」;而石中英則批評托派「日益猖獗狂搞分裂、破壞」,「出賣工人利益」。托派領袖向青在另外一篇文章寫到:「可是...

馬克思簡介:分工和世界體系理論

圖片
這期影片會介紹一下馬克思的分工理論,討論資本全球化對國際格局的影響,並淺談一下中美兩國在這種格局中的戰略選擇。 分工 分工就是不同的人負責不同的工作,提高專業化的程度。在馬克思看來,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反過來也可以衡量一個民族生產力的水平。分工越精細,代表生產力越高。 在採集和狩獵為主的原始社會沒有分工,部落內的所有成員都需要共同製作工具和參與勞動。後來慢慢經歷了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以及手工業等產業和商業的分工,稱為三次社會大分工,也稱為「產業間分工」。進入封建社會後,城市內發展出行業及專業的分工,出現了鐵匠、石匠、水手、畫師和醫生等不同行業,也稱為「產業內分工」。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有了農業技術,才可能有專業的農民,當出現了一定數量的農民,才會反過來促進農業技術進一步發展。分工導致農民不知道如何打鐵,鐵匠也不清楚如何耕田,社會成員之間必須合作,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前提,也促進了貿易的發展。 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隨著機器生產,出現了單一產品在生產工序上的分工,也稱為「產品內分工」,工人專注在其中一個生產工序上,熟練度大幅提高、犯錯率大幅降低。 馬克思認為,提高生產力有兩種方法:一是量的變化,人口和生產規模的增加往往都能帶來更高的生產力。二是質的變化,新的生產方式可以用更少的人力、資源和時間,生產出更多的商品。資本主義的明顯特徵,是運用科技提高生產力,實現了更精細的分工,由量變達到了質變。 勞動異化 分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財富的增加和文明的進步。但一個事物如果能帶來好處,一定也會有一些代價,分工的一個代價是「勞動異化」。異化指的是主體變成了客體;勞動異化的意思是,人本來應該是勞動生產的主人,結果卻變成了機器的奴隸。 馬克思認為,勞動的意義在於「自我實現」,如果勞動者能夠在自己生產的物品中反映出自己存在的價值,工作就能成為快樂的源泉。但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無產階級將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之後,雖然會獲得工資,發展自己的職業技巧,卻也會同時喪失對產品的控制權。 在大規模實行流水線生產之後,勞動異化體現得尤其明顯。流水線分工帶有強迫性質,生產線上的工人幾乎不可能隨意選擇分工。工人只能負責一個工序上簡單的步驟,沒辦法知道一個產品究竟是怎麼製作出來的,有時候連產品的用途也不知道,工作單純為了領取工資,沒有辦法理解自己的工作可以怎樣貢獻社會,自然也沒有...

馬克思簡介: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

圖片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由勞動價值論出發,推導出剩餘價值論,解釋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分析週期性經濟危機的原因,再預言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社會主義政權,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 上期影片介紹了生產過剩和週期性經濟危機。這次將話題再深入一些,介紹資本主義必須無休止擴張的原因: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Labor theory of value)是英國在工業革命(1759)之後,主流的經濟學共識。 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一、對消費者有用,或有需求,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的都稱為使用價值;二、可以買賣,稱為交換價值,如果使用貨幣作為中介交換,就表現為價格;三、由勞動產生,也就是價值。勞動時間越長,價值就越高。 舉個例子,「小達」在水井裡喝了一口水,獲得了使用價值。他把水消毒、裝瓶和搬運,這些勞動使得瓶裝水有了價值。他再拿兩瓶水和「小德」換了一塊麵包,水就有了交換價值。 假設「小達」平均每天可以製作20瓶水;「小德」平均每天可以製作10個麵包,兩瓶水的價值便等於一個麵包。他們交換的時候,平均勞動時間就會相同。交換令兩人不用學習對方的技術,就可以有對方的勞動成果,達到一個幸福的均衡狀態。 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認為,供求和勞動價值這兩個因素決定了價格,然而商品的價格不斷波動,價格和價值總是不能達到均衡狀態。李嘉圖認為,供求關係決定短期價格,而價值決定長期價格。 勞動二重性 馬克思對李嘉圖的解釋並不滿意,他認為價格不能反映價值,不是勞動價值論出了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的固有問題。馬克思在李嘉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勞動二重性理論,將勞動價值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Concrete labour)創造特定的「使用價值」。如製作麵包或瓶裝水,都需要相關的技能和知識。 抽象勞動(Abstract labour)則創造「價值」。是撇開具體形式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工人和律師、醫生等專業人士的具體勞動有些複雜有些簡單,性質不同,無法比較,但他們都有耗費勞動時間這個共通點。 同時,馬克思在論述抽象勞動時認為,每個人的生產效率不同,工人把工作拖慢來做,產出的商品不會影響使用和交換的價值,自然也不會影響其價值。工人效率比別人高一倍,當然也不等於可以用半價購買。因此,商品的價值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平均化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 定義了抽象勞動之後...

馬克思簡介:政治經濟學

圖片
在之前的影片中,我們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部分,建議您先看一下,現在我們將焦點轉到政治經濟學,討論一下馬克思為什麼認為資本主義一定會崩潰。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界定,原始部落、奴隸、封建和資本主義等社會,都先是一種生產方式,然後才是一種社會形態。總體而言,人類社會朝著生產力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關係的發展,推動了事物整體的發展。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和生產社會化是最主要的矛盾。私有制在一開始可以促進生產社會化,令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比之前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生產力都要高。但資本主義不斷發展,也會由量變到質變,私有制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對生產社會化產生制約,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無法繼續運作。 一、什麼是私有制? 要理解這個觀點,首先需要介紹一下什麼是私有制。私有制指的不是個人財產的「私有」,而是對生產資料的「私有」,個人財產如果不用來投資生產資料,沒有辦法再產出新的價值。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私有制的主體是資本家,資本家擁有土地、工廠、技術等生產資料,並且僱傭無產階級進行生產。與之相反的概念是公有制,也指生產資料的「公有」,而非個人財產的「公有」。 私有制衍生出的「自由貿易」同樣重要,指的是資本家可以不受干預,自由買賣生產資料以及商品,也可以叫做自由交換,或者自由競爭。 同樣道理,產品如果不進行交換,也無法產生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由交換永遠佔第一位,其他自由都處於次要位置。 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通常無法干預生產,只依賴市場的調節;政權通常由資產階級政黨掌握,並致力維護資本家的「自由貿易」,確保資產階級可以掌握生產資料,控制社會分配,令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向資產階級。 私有制是自由貿易的前提,自由貿易則為私有制提供財富,以上兩點注定了資本主義是一個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不斷競爭,不斷擴張「無休止的運動」。 二、什麼是生產社會化? 然後,我們介紹一下生產社會化。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變得越來越複雜,分散的小規模生產已經不能提高生產力,也不能帶來最大利潤,因此企業的規模變得越來越大,企業和企業之間的聯繫變得越來越緊密,令社會每一個人都參與到生產的過程當中,稱為生產社會化或者社會化大生產。這也是社會主義當中社會這一詞彙的由來。 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生產工序需要不同的企業配合,大量的生產資料也需要不同的人共同使用。因此,生產的過程越來越依賴...

淪陷時期,被日軍憲兵盯上有什麼後果?香港抗戰老兵鄧小南專訪

圖片
西貢黃毛應村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立的地方。1941年12月底日軍佔領香港,當時只有9歲的黃毛應村原居民鄧小南在小康之家長大,全家信奉天主教,父親是中醫,四兄弟之中兩個兄長就讀名校華仁書院及喇沙書院,但戰爭的到來改變了一家人的人生軌跡。在三年零八個月期間,他的兩個兄長都參加了游擊隊與日軍周旋,他自己則當上「小鬼」為游擊隊送消息,也親眼目睹日軍的暴行。戰後,鄧小南與兄長相繼返回內地,加入建設國家的隊伍,兩個兄長由游擊隊員成了解放軍,大哥後來做到佛山市委書記、人大主任直至退休,他本人也曾在南海艦隊服役。

以妙計掩護情報的通訊員:香港抗戰老兵劉炳安專訪

圖片
西貢檳榔灣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市區中隊隊部舊址,其時方蘭任市區中隊長。隊部除了指揮抗日游擊隊員行動外,亦安排通訊員傳遞有關日軍的情報。《香港輕新聞》於2021年末邀請當年為方蘭派信的通訊員劉炳安進行採訪,了解通訊員於抗戰時期遇上的危險。

唱響抗日號子的兒童團長:香港抗戰老兵李漢專訪

圖片
烏蛟騰村是香港抗日時期中重要的游擊隊根據地之一,日軍於1942年包圍烏蛟騰村,強逼村民供出游擊隊員的身分,多名村民犧牲。《香港輕新聞》於2021年末邀請烏蛟騰村當年的兒童團團長李漢進行採訪,了解當地村民抗戰的情況。

馬克思簡介:歷史唯物主義

圖片
科學的意義某程度上在於發現規律,例如元素週期表,發現了元素之間的規律;而進化論,發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規律不但可以解釋過去,也可以推演未來。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總結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稱為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發展規律。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馬克思認為,人類首先面對生存問題,需要衣食住行等必需品,然後才能從事科學、政治、藝術和宗教等活動。要獲得「生活必需品」就需要「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必然要使用工具、原料、技術、資本和能源等「生產資料」。 一個社會的生產力(productivity)由從事生產的人和「生產資料」結合起來,代表了生產效率。 狹義來說,「生產關係」(Relations of production)是人類在生產的過程當中,與其他人的關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擁有生產資料,無產階級沒有生產資料,只能付出自己的體力或腦力給資本家。廣義來説,生產關係除了生產,還可以放大到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環節之中。 馬克思認為,按照辯證唯物主義中的對立統一規律和質量互變規律,生產力的增加決定了生產關係的變化。同時,生產關係可以反作用於生產力——先進的生產關係,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落後的生產關係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以西方歷史為例,石器的生產力,產生了原始共產主義部落制的「生產關係」;金屬工具的出現,產生奴隸主和奴隸的「生產關係」;冶煉技術發展,促成封建領主和佃農的「生產關係」;蒸汽機等機器取代手工生產,產生了資本主義資本家和勞工的「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每次的變革,都能夠帶來更加先進的生產力,對於生產資料的利用也更有效率。 按照否定之否定規律,資本主義是當時最先進的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發展有推動作用。但資本主義會產生壟斷,存在週期性經濟危機,而資本家壓榨勞工導致階級鬥爭等因素不斷地累積,都會阻礙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馬克思曾斷言,資本主義的發展,本身就包含自我毀滅的種子。 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指社會的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上層建築指社會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文化、思想和哲學等等。 經濟基礎是先決因素,決定了上層建築的性質。上層建築也會對經濟基礎產生反作用,上層建築為經濟基礎提供政治上的保障,提供各種思潮供社會大眾...

塔利班頻吹和風 承諾能兌現嗎?

圖片
Suhail Shaheen Twitter 圖片 塔利班重新在阿富汗執政後,頻吹和風,塔利班發言人穆賈希德在上周三(18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會建立一個包容性政府,但隨後卻發生了開槍鎮壓事件。有論者認為,塔利班堅持原教旨主義,吹和風只是「緩兵之計」;亦有分析認為,塔利班的承諾強調「在伊斯蘭教原則範圍內」,所謂的包容只是語言偽術。 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塔利班說了甚麼、有否良好的意願都不是重點,關鍵在於塔利班有沒有能力實現這些承諾。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執政,不管由短、中及長期的角度看,都存在不同的問題,不過只要塔利班能夠意識到這些問題,利用建國初期的威信認真加以處理,要提高其執政的認受性並非完全沒有機會。 首要整頓紀律 建立規範軍警制度 建立對國內全部武裝人員的管理能力,是塔利班中央政府在短期內要面對的問題。目前的塔利班政府,是由神學士、游擊隊員和前政府士兵所組成;公開資料顯示,游擊隊員的成分十分複雜,部分有土匪或軍閥的背景。目前來看,塔利班對前軍閥和前政府士兵的管控能力,恐怕力有未逮。 東部城市賈拉拉巴德上周三(18日)發生開槍鎮壓反塔利班示威事件,而開槍鎮壓的士兵沒有穿軍裝,雖然未能得知該名武裝人員的背景,但其行為與塔利班中央所採取的溫和態度有明顯分歧。故此,建立規範的軍警制度,整頓武裝人員紀律,成為塔利班首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保障糧食資源 實行開明政策基礎 國內經濟是塔利班政權要面對的中期問題。阿富汗是一個糧食和物資不能自給自足的國家,失業率超過40%,現時經濟嚴重依賴外來援助;一旦國內現糧食危機,不難預期將有各種反塔利班勢力冒起,屆時就會大增塔利班政權為了轉移矛盾而再次實行高壓統治、清算前政府人員的可能。 有媒體報道,截至今年6月,阿富汗銀行擁有約12.98億美元的黃金儲備,以及61.6億美元的投資。雖然不算太多,但如果是用以國家建設或購買糧食,可以支撑一段時間。不過,這些資產絕大多數不在阿富汗境內,而美國亦不會將這些資產「贈送」予塔利班,因此阿富汗是否能夠尋求到足夠資金復興農業,或另覓渠道獲得糧食等資源,是塔利班政權中期能否維持穩定,進而實行較開明政策的關鍵基礎。 釋放婦女生產力 靠攏中俄獲技術 長期而言,阿富汗落後的生產能力,決定了其政府形式和文化。由於阿富汗的工業化進程已被打亂,根據阿富汗中央統計局的估計,目前阿富汗農牧業佔GDP 25.77%,工業僅佔14....

馬克思簡介:辯證唯物主義

圖片
要在短時間介紹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馬克思主義有很多相關著作、無數術語和公式。同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一環套一環,涉及哲學、社會科學、政治經濟學,甚至是你可以想像到的各方各面。 幸好,馬克思主義有幾個基本概念,這些基本概念並不複雜。 要了解馬克思主義,可以先由哲學部分入手。「辯證法」(dialectics)和「唯物主義」(materialism)是馬克思主義最基礎的哲學觀點。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由物質構成,客觀物質是決定性因素。人類的意識來自大腦,先有物質組成的大腦,受到各種感官刺激,再由大腦的物質活動產生意識。意識不能脫離大腦這個物質基礎而單獨存在,稱為「物質決定意識」。 與「唯物主義」相對的是「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物質」,「唯心主義」的例子包括宗教和萬物有靈論(animism)。 唯物主義聽起來沒什麼破綻,但難以解釋事物的變化,因此馬克思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了「辯證法」。 辯證法認為,任何已知的事物都處於運動狀態(matter in motion),而事物和事物之間存在聯繫(interconnected)。換句話說,不存在「不變」的事物,也沒有孤立的事物。唯物辯證法當中,有三條基本規律: 第一、對立統一規律(The law of the unity and conflict of opposites):認為運動中的事物之間形成對立、又相互統一的矛盾。對立指事物的反面。例如在力學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統一指正反兩面包含在同一系統中,當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也不能存在。矛盾關係的發展,推動了事物的整體發展。 第二、質量互變規律(The law of the passage of quantitative changes into qualitative changes):建立在對立統一之上,指「數量」或「運動」的變化,會導致事物的性質發生變化,例如大家常說的「劑量決定毒性」,人需要喝水,但喝太多水就會導致水中毒,水對人體有益還是有害,取決於水的數量。數量改變導致性質改變,既對立又統一。 第三、否定之否定規律(The law of the negation of the negation):建立在前面的規律之上,事物發展過程中,會因為負面因素的累積而被否定,否定發展到一定階段,又會累積新的負面因素,進行否定之否定,形成一個週期,否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