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LifeSync Robotics 創始人劉方:DeepSeek 模型與 AI 時代的未來


今年年初,DeepSeek 模型的發布在中國乃至全球 AI 界掀起熱潮。作為 LifeSync Robotics 的創始人,劉方對這一技術突破有著獨到見解。《香港輕新聞》與劉方深入探討了 DeepSeek 模型的創新之處、AI 技術的應用場景,以及在 AI 時代人類應具備的關鍵技能。

記者:感謝您抽空接受我們的採訪,能否請您談談 DeepSeek 模型的創新之處是什麼?

劉方:很高興能跟大家分享。DeepSeek 模型的發布是一個令人振奮的突破。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的大數據模型在技術上佔據主導,但由於種種限制,這些模型無法在香港或中國大陸廣泛應用。DeepSeek 的問世改變了這一局面,它不僅代表中國在 AI 領域的重大進步,還讓普通民眾有了接觸大數據模型的機會。

DeepSeek 的核心創新在於它的訓練方法。傳統大語言模型,比如 OpenAI 的 ChatGPT,通常需要人類提供反饋,告訴模型哪些答案正確、哪些需要調整,甚至給出標準答案來引導學習。這種方式雖然有效,但耗時費力。而 DeepSeek 採用了純粹的強化學習,完全不需要人類干預。模型能自己尋找結果並自我評估,這大大縮短了訓練時間,也降低了對算力的需求。

根據官方數據,訓練 DeepSeek 的成本僅為 550 萬美元,相比 Meta 或 OpenAI 的模型,這只是它們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這意味著開發大數據模型不再是大公司或富裕國家的專利,發展中國家和中小企業也能參與進來。這種技術普及將推動社會生產力提升,讓更多人受益。

AI的應用場景

記者:除了大語言模型本身,AI 技術還有什麼值得關注的應用場景?

劉方:AI 的應用範圍遠超想像。除了語言理解與生成,AI 還包括視覺處理,比如影像與視頻分析;聲音與語音處理;動作訊息處理,像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以及數據模型分析,比如統計與預測等領域。

以大語言模型為例,它在日常生活中展現了驚人潛力。我能想到的一些例子包括:

法律賬單核對:律師給的賬單往往需要逐項核對是否合理,可能涉及大量郵件和通話記錄。把這些資料和賬單輸入 AI,它能快速比對每項收費是否真實,省時省力。

市場營銷文稿撰寫:AI 可以模仿指定風格生成宣傳文稿。只要給它參考樣本,比如公司過往文稿或競爭對手的案例,它就能迅速寫出初稿,稍微修改就能用,效率非常高。

報告撰寫:報告通常有固定結構,像摘要、前言、研究問題、數據分析和結論等。只要告訴 AI 核心發現和格式要求,它就能生成結構完整的初稿,讓繁瑣的撰寫變得簡單。

還有一些例子,比如把會議錄音轉成文字並生成總結,或者輸入多份報價方案,讓 AI 快速生成功能與價格的對比表格。這些應用不僅節省時間,還能減少人為錯誤,讓工作更高效。

記者:LifeSync Robotics如何應用AI?

LifeSync Robotics專注於骨科手術機器人研發,我們將AI融入日常運營與技術開發。在日常工作中,AI處理文書任務並協助程式設計人員編寫代碼,大幅提升效率。在機器人研發中,我們利用AI分析X光或CT影像生成手術方案,幫助醫生精準放置器械,實現微創手術。

此外,我們使用機器學習處理動作數據,監測醫生與機器人的動作,分析手術技巧,希望最終讓機器人學會醫生的手法。目前,我們的樣機已與多家公立醫院合作,進行臨床測試,展現了AI在醫療領域的巨大潛力。

AI時代的技能需求

記者:在 AI 時代,您認為人類需要具備哪些技能才能跟上潮流?

劉方:AI 發展很快,有人擔心它會搶走工作。但我很認同一句話:“你的工作不是被 AI 取代,而是被懂得使用 AI 的人取代。”與其害怕技術,不如擁抱它,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我認為有三項技能特別重要:

1、大語言模型素養:我們得清楚 AI 現在能做到什麼、做不到什麼,而且這個邊界在快速擴展。如果不關注技術進展,可能會低估它的潛力,或者對它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2、鑑別模型結果的能力:AI 不是萬能的,有時會產生“幻覺”,也就是不準確或虛假的內容。我們需要有批判性思維,去判斷它的輸出是否可靠。

3、思考人類的新角色:在 AI 時代,人類不用花太多時間積累基礎知識,而是要掌握不同領域的基本邏輯和思維方式。比如編程中,AI 能生成代碼,但人類得懂邏輯、判斷代碼是否有效,還要會 debug。


AI帶來的風險與機遇

記者:香港在AI方面有哪些風險和機遇?

劉方:AI既帶來機遇,也伴隨風險。在機遇方面,香港有條件成為提供定製化AI方案的中心。AI能大幅提升生產力,例如通過定製模型滿足特定行業需求。但風險也不容忽視,尤其是數據安全與隱私問題。

很多人為了方便,會將個人隱私或公司機密輸入大模型進行分析,但這些數據是否會被第三方截取,或被模型公司用於進一步訓練,目前並不透明。即使一些平台聲稱不會使用用戶數據,我們仍需保持警惕,建議避免輸入敏感信息,或在輸入前做去識別化處理,例如用「劉先生」替代真名。

另一個風險是AI輸出的中立性與準確性。隨著年輕人可能直接從AI獲取知識,而非書籍或搜索引擎,AI提供的答案是否客觀變得至關重要。目前,大模型的訓練數據和方法並不完全公開,難免吸收人類社會的偏見。我們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維,獨立判斷事實。

記者:非常有啟發性。最後,您對 AI 技術的未來有什麼展望?

劉方:DeepSeek 的發布不只是中國 AI 的里程碑,也為全球 AI 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它讓我們看到,技術突破可以打破資源壁壘,讓更多人參與這場變革。作為從業者,我相信只要我們與時俱進,學會與 AI 共舞,就能在這個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記者:感謝劉先生接受採訪,您的分享讓我們對 DeepSeek 模型和 AI 技術有了更深的認識。

劉方:不客氣,希望這次採訪能讓更多人看到 AI 的潛力與重要性。AI不僅是工具,更是重新定義人類角色與社會結構的契機,香港若能抓住機遇,將在全球AI浪潮中佔有一席之地。

記者:李炘
受訪者:劉方

香港輕新聞,2025年3月7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對等關稅真實意圖:服從美國霸權的測試

《射雕英雄傳》讀書報告

特朗普與戈爾巴喬夫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