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02的文章

《吶喊》讀書報告——絕望的否定之否定

圖片
《吶喊》封面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1] 魯迅,一個注定和中國命運聯在一起的人,一個無疑是影響一代、幾代,或許幾十代中國人的人。然而,除了知道他是偉人、文豪、白話文先驅等,對他還有多少瞭解? 魯迅是一個偉人,但他畢竟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喜怒哀樂,有時也會發怒大罵「一個都不寬恕」,這是可以接受的人之常情,畢竟魯迅是人而不是神。 台灣將魯迅貶的太低,內地又將魯迅抬的太高。魯迅一生提倡「破除迷信」,但往往我們就是掉進了或「神化」或「醜化」魯迅的圈套之中,完全接受權威對魯迅的標注,無論如何不是好事。誠然人生在世,早已接受各種觀念,斷不可能絕對客觀公正,筆者還是想不設任何前提地評論《吶喊》,並針對「傳統」的,或市面流行的魯迅評論做一評述。 上面說魯迅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並沒有任何的夸張。魯迅先生離世已有六十六年了,然而,在華人世界裡,幾乎每年都有關於他研究、解讀、評論或是紀念文章的出版,魯迅的全集也再版過數十次[2],如果你今天在互聯網上打魯迅二字,可以找到兩千多個有關的網站,更甚的是,我們這一代都是讀魯迅的孩子,我們都讀過魯迅的書、知道阿Q和孔乙己、也都以白話文寫作…… 魯迅以小說和散文最為著名,《吶喊》則是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某程度上來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許多富有影響力文章都收錄在《吶喊》裡,諸如〈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藥〉和〈故鄉〉等,這些文章大部份收錄在當時最出名的進步刊物《新青年》裡,由〈狂人日記〉開始,魯迅的名氣越來越大,到了寫〈阿Q正傳〉時魯迅已經是一代宗師了。 魯迅對於國民政府的不滿是很輕易表露在字行間的,魯迅說:「我覺得許多烈士的血都被人們踏滅了,我覺得什麼都要重新做過。」(載自〈華蓋集.忽然想到〉)魯迅對於封建主義進行了深入的批判,如〈狂人日記〉中描寫的禮教吃人、〈孔乙己〉中描寫的人民的麻木不仁、〈藥〉中描寫的人民的愚昧無知等,相信這就是對「半封建半殖民地」,這一我們沒什麼感性認識的名詞的最好注腳。 儘管,時局是這樣的不堪入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