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城邦論」是愛港還是禍港?

圖片
支聯會主辦的六四燭光晚會,向來是香港民主派團結的標誌,今年只因提出一句「愛國愛民,香港精神」的口號而遭到本土派的杯葛,支聯會最終收回口號,低調處理。 縱使公開理由避談本土派,燭光晚會的出席人數也沒有明顯減少,但能引起廣泛討論,已經令本土派打響名堂;他們敢於挑戰核心理論,更顯示衝擊比2008年立法會選舉「真假民主派」之爭來得深遠。 自中英談判開始,香港華人社會時有各種分裂主張出現,但大家都視為奇談怪論。這次本土派的冒起,卻與過去的模糊概念大不相同。 2011年底,嶺南大學教授陳雲出版《香港城邦論》(這本厚達二百八十八頁的書,在香港十分暢銷,若到圖書館借閱,甚至須要排期才得一看),書中從一百七十年的殖民地歷史,論證香港異於中國,並提出「放棄民主中國,保住香港城邦」之論;「去中國化」的本土派或自治派,就在此一論題的旗幟下建立。 論述完整 泛民難比 目前,雖然本土派人數依然不多,短期內也難成主流,但其論述的完整和議題的貼身,卻決定思想的輻射範圍比主流民主派還大。近年各種社會運動都能發現「城邦論」的影子,如反高鐵運動的「守護香港邊界」;反國民教育時,部分示威者「視中國為殖民統治」而「抗殖反國教」;在奶粉荒後,打着龍獅旗驅趕水貨客的「光復上水」;甚至不顧人道立場,反對港府捐款救助雅安地震災民等等。 短短兩年,本土派已可儲蓄到足夠力量挑戰民主派的核心論述,雖說意料之外,也算情理之中。這就須要在道德批評之外,做出更多的理論梳理和分析。 支聯會全稱是「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綱領包括「建設民主中國」,所以「愛國愛民」這一口號並無偏離支聯會立場。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在解釋口號時說:「愛國絕不是愛黨,我們希望用這個論述去挑戰中國共產黨。」這說法可視為「反共不反華」或「反共愛華」。 「城邦論」卻完全相反,它是「反華反共」或「反華不反共」。陳雲在《香港城邦論》的前言中說:「假如鱷魚(中國政府)成批死了,鱷魚統治之下的大蟾蜍、水老鼠、食人魚重新組織民主中國,或成批湧來香港,對香港更為有害。」 在這次爭議中,本土派紛紛強調反華立場,facebook群組「朗思製作」說:「雙非孕婦,都是中共黨員嗎?香港人厭惡的、要遠離的,不只是黨,更是中國人!」博客「無待堂」更質疑:「中共教你愛黨、支聯會教你愛國,結果都是不愛自己。」 負面結論 以偏概全

Energy independence helps reduce Sino-US confrontation risk

圖片
In the 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 Theory proposed in 1987, American geopolitics scholar George Modelski indicated that a war for world leadership would break out every 100 years. China and America are today’s world leaders in terms of energy consumption, GDP, and influence. With “peaceful rising” as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China hopes to address issues like market,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he breakthrough last year in shale gas exploit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fuel oil by direct coal liquidation have made it possible for China to become energy independent. This will provide material support for China’s “peaceful rising,” reduce the risk of energy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nd remove the inevitability of both countries being involved in a confrontation. China should cooperate with the US Modelski divided world leadership into four stages: (1) the “world war” stage, when new world leaders emerged; (2) the “indisputable

能源獨立可減中美對抗風險

圖片
中國近十年來大量進口能源,很難不對國際政局產生影響。(《信報》配圖) 美國地緣政治學家莫德爾斯基(George Modelski)於1987年提出「國際政治長周期」理論(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指每一百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世界領導權戰爭。 目前中美兩國在能源消耗、GDP和影響力方面都數一數二,故有論者把中國視為美國的主要挑戰者。 中國目前的發展戰略為「和平崛起」,希望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市場、能源和環境等問題。隨着去年頁岩氣開採技術的突破性發展,以及煤炭直接液化製油等技術的商業化,中國有望隨美國之後實現能源獨立。這將為中國「和平崛起」提供物質支持,也減低中美兩國能源衝突的可能,進而打破兩國走向全面對抗的「宿命」。 中國應「搭車」聯美 莫德爾斯基把世界領導權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世界大戰」階段,會產生新的世界領導者;其次是「沒有爭議性的世界領導者」階段,由領導者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第三是「去合理化」階段,領導者權威備受質疑但依然強大;而「去中心化」的第四階段則出現領導者權威衰落,新興強權四起,領導者需要依賴戰爭維繫其權威。 蘇聯解體後,中國隨即成為美國的主要「挑戰者」。1995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時殷弘發表了《國際政治的世紀性規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一文,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他根據莫德爾斯基的理論,認為近500年來的挑戰者都以失敗告終,新的世界領導者通常是「先前霸權國家的合作者」,而挑戰者的合作方也會遇到重要挫折。因此建議中國應該採取「搭車」的戰略,和美國合作,而不選擇成為第三世界的領導者,或繼續孤立主義的韜光養晦戰略。 可是,能否搭車不取決於中國。中美兩國雖有多種合作,但衝突真正發生後,要美國放棄其傳統盟友日本並不可能;反過來說,日本「緊抱美國大腿」企圖搭車也是其最優選擇。故此,溫家寶總理2003年提出的「和平崛起」目前依然是主流,其內涵是中國發展「不應當也不可能依賴外國,必須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的力量的基點上」,又指中國將依靠國內市場及提高科技,以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這種理論應屬「韜光養晦」戰略的延伸,以減少和其他國家的衝突;但面對國內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卻始終需要依賴進口。 能源獨立非遙不可及 在全球化時代,利用進口能源發展經濟屬於常態,但也無可避免產生大國博弈。國際關係主要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