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1的文章

文化不行不能成大國——白先勇談中國文化的傳承

圖片
左起: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院長梁元生、白先勇先生、中文大學翻譯系榮休講座教授金聖華、文化人間特邀主編潘耀明 編按:白先勇先生於本月14 日出任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六十周年誌慶的訪問學人,並舉行一系列演講活動。期間接受「文化人間」的優先訪問,談及他正在撰寫的《白崇禧傳記》、對中國文化的見解和推廣崑曲藝術的趣事,本刊在上周五刊出主要談及《白崇禧傳記》的上篇,今天刊出談論中國文化和崑曲藝術的下篇。白先生以他獨特的視角,分析中西文化,認為應對傳統文化重新評估,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頗有見地。 ■:潘耀明、金聖華、李炘、鍾宏志 □:白先勇 ■:我有一種印象,就是您很少談及政治,但看到梁元生教授在上兩期《文化人間》(編按:該文刊於2011 年2 月11 日《明報.文化人間》)上說時常和您談論「政事」,是我的印象有錯誤嗎? □ : 那是60、70 年代, 我和梁院長(崇基學院院長)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那個時候做夢也不會想到有今天這麼巨大的變化,當時中國正值文革,我們都對前途非常憂慮,我在看一些外國記者拍過的鏡頭,一些紅衛兵把寺廟裏面上千年的佛像一個榔錘打掉,眼睜睜看着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在眼前毀掉了,那時覺得是文化大浩劫,所以特別憂心。 中國知識分子對自己國家的前途總是憂心忡忡,今天還是,總是希望整個中國復興起來,希望中國不要走錯了路,這種情懷我想不管在海外、香港、內地和台灣都是。 ■:我記得白先生在《明報月刊》上寫,應該再來一次五四運動,來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現在中國在推廣國學,您之前的論斷很有遠見。 □:二十世紀,好像整個中國民族有些失魂落魄,不僅政治、軍事上的,整個民族在心靈上都有些躁動漂浮。而為什麽會這麼動盪,和傳統文化的解體很有關係。我也一直在思考,二十一世紀是對我們整個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大考驗,這個世紀還能不能復興,重振大漢天聲,還能不能恢復我們漢唐文化的輝煌,文化是最關鍵的。 ■:五四運動是在中國被打敗後產生的,當時要去尋找物質方面的解藥,西方文明就是解藥。但現在的中國崛起也是依照西方的模式,那麼,國學的復興對於現在的中國有沒有意義? □:五四運動有他正面的東西,但是他的後遺症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五四時代向西方學習有他的歷史背景,就是救亡圖存,當時中國無論軍事、政治、文化方面都是一邊倒的被西方和日本壓倒,中國知識

他這一步踏出去就進入了民國史——專訪白先勇談白崇禧史蹟

圖片
白先勇教授將會出任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六十周年誌慶的訪問學人。 編按:白先勇教授2 月14 日訪港,出任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六十周年誌慶的訪問學人,並舉行一系列演講活動。「文化人間」在白先生到香港的翌日採訪了他,歷時兩個多小時,內容廣泛,涉及他正在撰寫的《白崇禧傳記》、崑曲和對中國文化見解,談笑風生,不乏真知灼見。值茲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本期刊出的上篇,白先勇主要談及他父親在辛亥革命扮演重要的角色和他在北伐、抗戰時期的史蹟,不乏第一手資料。 ■:潘耀明、金聖華、李炘、鍾宏志 □:白先勇 ■:聽說您一直在寫您父親的傳記——《白崇禧傳記》,為什麼呢?有什麼特別珍貴的事情可以和讀者分享的嗎? □:中國大陸以前對國民史沒有很好的記錄,這可以理解,但現在也開始恢復。可惜的是,現在台灣很多年輕人都對民國初年的歷史沒有興趣了。我在想,不知道過去,怎麼能對現在有個清晰的歷史定位,沒有歷史關照是很危險的,方向很容易錯誤。 父親的傳記還沒有這麼快出來,最近我在做的是我父親的畫傳,這個畫傳有幾張照片,我覺得非常珍貴,是歷史的見證。其中一張在北伐戰爭時期拍攝,北伐中我父親白崇禧將軍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國民革命軍副參謀長,也是東路軍前敵總指揮,這場戰爭可以說是我父親軍事生涯第一個高峰。 他跟蔣介石從廣州一路打到江浙一帶,再一直打到當時叫北平的北京,那時候他才三十出頭。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軍隊可以從兩廣發兵打到北京的,當年太平天國差一點,只打到了天津附近。 ■:北伐時期的白崇禧將軍居功厥偉,可以談談嗎? □:最後完成北伐的是我父親,在唐山。之後張學良易幟,中國統一。我父親回來的時候,在唐山的火車站,歡迎他們的隊伍拉了一個很長的旗子,上面寫 「歡迎最後完成北伐的白總指揮」。這張照片是當時一位姓張的隨軍記者拍攝的,他拍了幾百張照片,但是現在只剩了30 張,很多都散失了。他拿了這張最後完成北伐的照片來給我父親。北伐是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統一國家的最關鍵的一次,這張照片最寶貴。 ■:台兒莊大戰也是關鍵的一役,全國軍民士氣大振,白崇禧功不可沒。 □:有一張是關於台兒莊大戰的照片,1937 年,日本人在南京陷落後屠城,那個時候整個國家的氣氛低迷,日本人一路打下來簡直勢如破竹,八一三淞滬會戰國軍損失20 多萬精英,不能想像整個國家怎麼打成這個樣

劉火子詩集《紋身的牆》出版

圖片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躲避日本侵華戰火的北方文人紛紛南下,掀起香港新文學的一場盛宴。香港本土文學青年劉火子,在北方文人主導的香港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與北方文人融合成一片,親身參與這場文學盛宴的製作,取得不菲的成果。 此書收錄了劉火子46 首具代表性的詩歌,以及翔實細緻的創作經歷,反映當時香港進步青年在國難當頭時的所思所想所為。並由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黃康顯教授、香港教育學院陳智德及許定銘先生撰文導讀,分析劉火子詩歌顯著的個人特點,對了解香港文學史有重要參考價值。(天地圖書出版,定價港幣70 元) 《明報》,文化人間,2011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