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獨立可減中美對抗風險

中國近十年來大量進口能源,很難不對國際政局產生影響。(《信報》配圖)

美國地緣政治學家莫德爾斯基(George Modelski)於1987年提出「國際政治長周期」理論(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指每一百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世界領導權戰爭。

目前中美兩國在能源消耗、GDP和影響力方面都數一數二,故有論者把中國視為美國的主要挑戰者。

中國目前的發展戰略為「和平崛起」,希望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市場、能源和環境等問題。隨着去年頁岩氣開採技術的突破性發展,以及煤炭直接液化製油等技術的商業化,中國有望隨美國之後實現能源獨立。這將為中國「和平崛起」提供物質支持,也減低中美兩國能源衝突的可能,進而打破兩國走向全面對抗的「宿命」。

中國應「搭車」聯美


莫德爾斯基把世界領導權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世界大戰」階段,會產生新的世界領導者;其次是「沒有爭議性的世界領導者」階段,由領導者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第三是「去合理化」階段,領導者權威備受質疑但依然強大;而「去中心化」的第四階段則出現領導者權威衰落,新興強權四起,領導者需要依賴戰爭維繫其權威。

蘇聯解體後,中國隨即成為美國的主要「挑戰者」。1995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時殷弘發表了《國際政治的世紀性規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一文,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他根據莫德爾斯基的理論,認為近500年來的挑戰者都以失敗告終,新的世界領導者通常是「先前霸權國家的合作者」,而挑戰者的合作方也會遇到重要挫折。因此建議中國應該採取「搭車」的戰略,和美國合作,而不選擇成為第三世界的領導者,或繼續孤立主義的韜光養晦戰略。

可是,能否搭車不取決於中國。中美兩國雖有多種合作,但衝突真正發生後,要美國放棄其傳統盟友日本並不可能;反過來說,日本「緊抱美國大腿」企圖搭車也是其最優選擇。故此,溫家寶總理2003年提出的「和平崛起」目前依然是主流,其內涵是中國發展「不應當也不可能依賴外國,必須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的力量的基點上」,又指中國將依靠國內市場及提高科技,以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這種理論應屬「韜光養晦」戰略的延伸,以減少和其他國家的衝突;但面對國內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卻始終需要依賴進口。

能源獨立非遙不可及


在全球化時代,利用進口能源發展經濟屬於常態,但也無可避免產生大國博弈。國際關係主要流派的現實主義認為,新興大國的崛起,無論其意志和主張為何,都會因為國內的需要(如經濟發展而需要能源)而挑戰國際格局。近十年來,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1990年原油進口292萬噸,對外依存度為-20.5%;2010年原油進口增加到了2.4億噸,對外依存度高達54.8%。雖然中國在煤炭方面的儲藏量豐富,但2009年開始也成為了煤炭淨進口國。

至於天然氣方面,2011年中國天然氣的產量達到了1019億立方米的歷史新高,但與此同時,對外依存度也上升至前所未有的24%。有專家估計到2020年時,中國可能需要進口2000億立方米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50%。大量進口能源,很難對國際政治格局不產生影響。

去年4月,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批出了近40年來第一個液化天然氣(LNG)的出口許可,成為了頁岩氣發展十年來的一個成功標誌。出口LNG的Cheniere Energy宣布,由2015年開始,每年可以出口200噸美國產的LNG。可以說,由去年開始,美國的能源獨立已經成為了現實。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減少對中東事務的干預,跟能源獨立有密切的關係。美國減少進口能源,其龐大的艦隊也可以更靈活地對海上運輸線進行封鎖,這都加強了中國對「能源獨立」的需要。

蜆殼公司(Royal Dutch Shell)估計,中國擁有25.1萬億立方米可開採的頁岩氣儲量,位居世界第一。去年12月25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宣布在頁岩氣開發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能達到外國同類產品水平。同時公布2012年11月底,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已生產並銷售了1125.3萬立方米頁岩氣。中國神華集團也於去年9月宣布首座煤製油的加油站開張,意味着煤炭直接液化製油也將商業化運作,反映中國的能源獨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減少衝突 避免戰爭


誠然,國際衝突原因多種多樣,如著名政治學家亨廷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把冷戰時期的衝突界定為意識形態的衝突,而後冷戰時期的衝突界定為文明之間的衝突。國際能源政治也認為「石油,10%是經濟,90%是政治」。進攻型現實主義學者,如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更認為「大國行為背後的首要動機是生存」,主張壓制中國的發展,以免日後陷於被動。但戰爭衝突的爆發始終和能源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在中美兩國的頁岩氣儲量豐富的情況下,當本國能源開採的成本遠低於戰爭,應會極大程度地減少衝突產生的誘因。

「長周期」理論建基於地理大發現之後的歷史,過去的領導者和挑戰者都為了同一種需要而戰,如殖民地、市場、資源、能源或影響力等。中國能源獨立可以在本土解決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能源,這將促使新局面誕生:即五百年來,首次出現領導者和挑戰者都毋須拓展生存空間,也毋須防範能源通道受阻。

能源獨立是否可防止戰爭,要留待歷史去回答。目前中國尚處於工業化及城鎮化的發展階段,對於能源的需求依然巨大,不可能完全停止進口能源。加上技術和客觀條件等原因,要實現完全的能源獨立,需要不少時間。但去年中國的能源發展已經提供了可以預期的前景,為「和平崛起」提供有說服力的論據。

李炘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幹事

信報,中國圍睹,2013年3月23日
http://www.hkej.com/template/dailynews/jsp/detail.jsp?dnews_id=3663&cat_id=6&title_id=58627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射雕英雄傳》讀書報告

《吶喊》讀書報告——絕望的否定之否定

馬克思主義簡介:政治經濟學2 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