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讀書報告
![]() |
《西潮》封面 |
內容簡介
顧名思義,《西潮》指的是西方傳來的潮流。作者蔣夢麟以個人經歷為主線,記錄了從1842年《南京條約》簽署到1941年珍珠港事變期間,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深遠影響。故事從作者寫作此書的地點——戰火中的昆明開始,回憶兒時的清王朝、留美求學的瑣事、民國初年的動盪以及八年抗戰的艱辛,最後回到戰時的昆明,結束對中國歷史的回顧,並對「現代」中國作出評述。
香港考試局將《西潮》歸類為散文,作者自認為只是個「故事」,台灣出版社則多稱其為傳記。這些定位各有道理,而以香港考試局的「散文」定位最為恰當。雖然書中記述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具有自傳性質,但作者夾雜了大量對中國民族性、社會、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問題的分析與評述,超出了普通自傳的範疇,也難以簡單歸類為故事。因此,「散文」這一較靈活的屬性更適合定義此書。
文章結構
此書共分七部,計34章,分別為:第一部「滿清末年」(第1-8章)、第二部「留美時期」(第9-11章)、第三部「民國初年」(第12-16章)、第四部「國家統一」(第17-20章)、第五部「中國生活面面觀」(第21-24章)、第六部「抗戰時期」(第25-31章)、第七部「現代世界中的中國」(第32-34章)。
前六部回顧了作者經歷的中國近代史,其中第六部「抗戰時期」著墨最多。第七部「現代世界中的中國」篇幅最短,以評論為主,在風格、文字和技巧上與前六部有明顯差異,相對較為客觀。其中的三章:〈中國與日本——談敵我之短長〉、〈敵機轟炸中談中國文化〉、〈二次大戰期間看現代文化〉,均可獨立成篇。
內容評論
《西潮》以個人視角串聯中國近代史,結構宏大,反映了一代青年在大時代中的所思所想。
蔣夢麟曾任北大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商務印書館主編等職,與孫中山、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袁世凱、胡適等近代史重要人物均有交集。閱讀此書猶如觀看一部「歷史劇」,增添了感性認識。
作者常引用中國典故,展現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同時支持西化以實現國家富強,並描寫這一過程中的問題,成為全書主線。
然而,本書亦有不足之處:
1、結構鬆散
部分章節主題跳躍,作者想到什麼寫什麼。例如,第六部第25章論述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聚焦日本和朝鮮,順帶提及越南與緬甸,隨後突然轉寫抗戰。第29章重提此主題,卻轉而聚焦越南與緬甸,日本和朝鮮成為附帶內容。兩章同屬一部,時間差異不大,作者的論點、論據更多有重覆。
又如,北京改名北平後的轉變在書中出現兩次:第23章稱其為文化和藝術中心,第27章稱其為中日衝突中心,而第24章又說北平仍是北京,氣氛情趣不變。考慮到作者寫作時環境可能混亂,但若在結集成冊時合併處理,結構會更緊湊。
此外,書中多處有「充字數」之嫌。例如,戰時長沙一章描寫聯合大學建校,具史料價值,但作者過多描寫住處風景及瑣碎細節(如書籍裝箱與汽油買賣),偏離主題,顯得冗長,影響閱讀流暢度。
2、黨同伐異
作為國民黨支持者,作者對歷史事件的記述帶有偏見,尤其對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作用隻字不提,與史實不符。蔣介石晚年曾肯定共產黨的貢獻:「在北伐時期,你們在國民革命的事業上做過不少工作,在抗戰時期,你們又在三民主義的旗幟下,亦出過若干力量……」(見蔣介石《中華民國五十五年講話》),但作者卻選擇性忽略。
此外,對國民黨「清黨」事件的描述失之公允,史實為國民黨先發起「清黨」,作者卻反稱共產黨「稱兵作亂」,有扭曲歷史之嫌。作為歷史見證人,作者不可能不知當時局勢。特別在「西安事變」及共產黨抗戰作用的處理上,記述明顯偏頗。
3、雙重標準
作者認為「一個運動的發生,決不是偶然的,必有其前因後果」(第118頁),以此為國民黨貪污辯護;又將蔣介石不出兵抗日解釋為「小不忍則亂大謀」,等待時機反攻,卻忽略當時全國百姓一心抗日的背景。對共產黨的崛起,作者未以同樣的「前因後果」分析其合理性,顯示邏輯不一致。
讀後感
《西潮》反映了中國近代對西方文化的複雜情感,可謂「又恨又愛」。背景複雜,原因卻簡單——西洋人乘炮艦而來,東洋人帶刺刀而來,中國在半殖民狀態下被迫接受西潮衝擊,如太平天國、鴉片戰爭、甲午海戰等,國人對西潮的恨意與對西化後強大的日本的羨慕不言而喻。
作者主張西化,卻未跳出「化」的思維框架。「化」與「不化」本帶地域色彩,作者也說過:「旗袍流行不是革命或保守的問題,而是方便不方便的問題。」文化不過是某地居民的生活習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劣習淘汰,優習留存。若自身文化競爭不過他人,又何足惜?
再者,中國文化究竟为何?清朝、唐朝還是漢朝?中國文化歷經多次更新,滿人入關被漢化,漢人又吸收滿文化,形成今日廣義的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無需提防或盲目崇拜,只要更「方便」,便應採用。唐朝的盛世,靠的正是東西民族交流,如是這般。
李炘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校本評核
2001年11月15日
後記
最近不少人閱讀此文,可能又有學生要寫讀書報告了。我提醒大家,這篇報告得分不高,不宜照搬。中學讀書報告應以正面評價為主,否則形同質疑選書標準。有人認為我應對作者更寬容,作者確實經歷艱難時期,白色恐怖也不是開玩笑。但我無法欣賞此書,也是真心話。總而言之,你可以說此書「鉅細靡遺」地記錄了西南聯大建校史,或「將個人自傳與時局評論完美結合」等等,才有機會獲得更高分數。
![]() |
作者蔣夢麟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