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天堂居安思危
根據二零零四年的香港《年報》,全年訪港的旅客有兩千一百八十一萬人次,而內地的遊客已經佔一千兩百二十四萬人次,超過五成六。雖然本港遊客數字每年上升,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結構問題。
一向以來香港都是一個「購物天堂」,以信譽、品質和多樣化的商品取勝,旅遊的焦點集中在購物,可以稱之為「購物旅遊」。但隨著內地的發展,香港有的東西內地大城市也差不多都有了,購物旅遊的模式還能玩多久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吸引力勢必衰微
根據入世時的協定,中國將由二零零六年起對更多的產品開放,無疑會進一步打擊本港的購物旅遊模式。
近來,已有不少內地網友開始抱怨香港物價比大陸貴、水貨多、不能夠提供全國聯保,更有人對香港媒體負面報道內地遊客的新聞非常反感,看過那些報導之後「免費遊香港我也不去了」。導遊為了抽取佣金而強制旅客購物,亦是長期為人垢病的問題。或者在部份高檔消費品價錢上,香港可能比內地稍微便宜一點,不過內地遊客也沒有必要特意到香港購物。
而且,對於內地的高消費社群來說,到香港購物已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因為他們可以直接去歐洲消費。
開發文化旅遊
如果購物旅遊的方式必然衰落,香港應該怎麼辦?這幾年香港在旅遊方面給筆者的感覺,是不斷模仿別人而失去自己的定位。純粹依靠銷售別人品牌的消費模式在將來必然式微,沒有自己獨特的旅遊文化,旅遊業很難繼續發展。
知道自己的優勢何在,才能吸引更多的遊客訪港。香港過去有很多大排檔,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中西交匯的文化(絲襪奶茶、西多士和鴛鴦都是大排檔特色),但是近來特區政府清除了舊有的大排檔,以西式露天咖啡廳取代,不但沒有香港的特色文化,更有東施效顰的味道。西方遊客不會稱讚香港的露天咖啡廳模仿得很像,內地遊客也不可能為了感受西方文化而來香港。
發展有創意的文化旅遊項目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一說到韓國,人們自然聯想到泡菜;一說到日本,自然聯想到神社。但香港呢?似乎沒有鮮明的個性。其實香港的郊野公園非常出名,西貢的高爾夫球場、南丫島的海鮮和各式消閑旅遊的資源很多,政府何不包裝推廣這些項目?
李炘
2006年4月10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