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謊言》書評
《真實的謊言》封面 |
數字能幫助我們理解宏觀概念,作出理性的規劃或選擇。比方說「《參考消息》的發行量很大」,這句話提供的信息量極為有限,必須借助具體數字來說明其地位。
根據世界報業協會的數據,《參考消息》的發行量在中國排名第一,但若放在全球範圍內,卻只能排到第八[1]。
這一數據反映了,雖然《參考消息》發行量確實很高,但以中國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中國報業尚有不少發展空間。而世界發行量頭五位的報紙都在日本,也可以引發對日本報紙成功因素的思考。
這一數據反映了,雖然《參考消息》發行量確實很高,但以中國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中國報業尚有不少發展空間。而世界發行量頭五位的報紙都在日本,也可以引發對日本報紙成功因素的思考。
由此可見,數字十分重要。然而,當數字被操縱時,用以作出理性決策的基礎便變得岌岌可危。
對民調的總體批判
《真實的謊言:揭開民調與統計的黑盒子》(Tainted Truth: The Manipulation of Fact In America)出版於1994年,曾榮獲當年《彭博商業雜誌》(BusinessWeek)的十大商業書籍。作者辛西雅.克羅森(Cynthia Crossen)1983年加入美國《華爾街日報》,是報導金融市場和社會趨勢的資深記者,對「媒體騙術」有深刻的洞察。
全書共分八章,從民意調查的方法談起(〈民意調查的遊戲規則〉),探討其與商業利益之間的糾葛(〈操縱家口袋裏的民意指標〉),接著分析具體案例,例如醫藥、食品和廣告行業(〈揭開醫藥研究黑盒子〉、〈食物的真相〉、〈廣告騙術〉),最後討論民調對公共政策和司法的影響(〈公共政策〉、〈訴訟調查挑戰法庭正義〉),並在〈向不實調查說「不!」〉一章中作出總結。全書論述層層遞進,結構緊湊。
作者認為,數字之所以變得不可信,根源在於商業元素的日益加重。她尖銳地指出:「在資訊產業中,真相只屬於出錢的人」[2]。以美國蓋洛普公司為例,每個調查問題的定價為1500美元[3],價格極為昂貴。
這帶來了兩個問題:首先,個人幾乎無法負擔獨立驗證的費用;其次,民調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商業或政治利益的驅動。這構成了民調的基本局限。
現代傳播挑戰理性
理性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石,其前提假設是「人是理性的動物」,有能力分辨是非、不盲從權威,從而實現民主。然而,作者在〈公共政策〉一章中提到,資訊爆炸和現代傳媒的手法削弱了理性:一、在各種資訊的「疲勞轟炸」之下,人們無法分辨資訊的真實性;二、隨著傳播學的進步,各種傳媒騙術也在不斷進步,往往修改若干詞彙就可以產生完全不同傳播效果。
此外,民主的另一個基石「認受性」(legitimacy)也受到挑戰。因為分工的細化,無人能夠全知全能,大部份人會將權力交給有認受性的機構。某程度上,政府的合法性也建立在認受性上。但是商業的入侵,導致認受性也面臨挑戰。
作者指出,壓力團體和非營利組織都利用民調來為自身的正當性背書。如果民調結果不利於他們,他們就選擇隱瞞,導致真相變得模糊。
本來相對超然中立的學術界同樣未能倖免,在〈商業與學術聯姻〉這個部份,作者談及:「科學家失業的越來越多,大學也是收入減少,支出增加。倒是私人公司發現聘用學術界、政府或者商業研究人員既便宜又有公信力,比自己設立研究部門惹人疑竇要划算的多。」[4]如此一來,大學的學術的獨立性無可避免會降低。
各種團體向政府施加壓力,不斷競爭,產生一個比較符合大家利益的社會。 |
有了民意調查作為工具,則結果可能並不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 |
一旦社會上只有「市場的真理」,其他「真理」可能就不復存在。如果少數資本家公器私用,就不再可能有真實的資訊。新聞自由之所以可貴,因為新聞自由是提供資訊的渠道,是理性的基石,只有確保新聞自由,才可能有其他的自由。
所幸,雖然公信力面對挑戰,美國還是有不少比較嚴肅的,據有公信力的報紙。在談到《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時,作者認為比較容易獲得公眾信任[5],而《國家詢問報》(National Enquirer)是一份小報,作者甚至將它和廣告的公信力放在同一個等級[6]。說明雖然媒體的公信力開始下降,但依然有一些媒體堅守原則。香港則有《信報》、《明報》和《經濟日報》等公信力較高的報紙,和小報形成鮮明對比。
調查手法毫厘之差
作者強調,民調的問法至關重要。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問法,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以紙尿布是否應課稅的民調為例,一項調查強調紙尿布僅占垃圾不到兩成,另一項則突出每年產生的垃圾紙尿布高達180億個[7]。兩者都是數字,感覺截然不同,足以引導公眾意見由一個極端轉向另外一個極端。
此外,民調機構常常通過選擇性公佈結果來迎合委託人的利益。作者指出,民意調查能長期和委託人利益保持一致的原因是——只要調查不符合委託人利益就不公佈,直到有數字符合委託人利益時才公佈。導致民調不是謊言,卻也非事實。
公共政策備受影響
民調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尤其令人擔憂。根據社會化(socialization)理論,人的觀念受到家庭、學校、朋友和媒體的影響[8],這四個媒介有一個遞進的關係,年紀越大,對於朋友和媒體的依賴就越大。
如果民調可以被操控,那麼公益(common good)就可能被扭曲。正如作者所說,不真實的數字,可能只是令我們買錯了東西,但是也可能令生靈塗炭。作者提到「美西戰爭」的案例:媒體為了追求轟動效應誇大報導,導致戰爭爆發和無辜傷亡[9],就屬於最經典的案例。
向不實調查說「不!」
全書的最後一章〈向不實調查說「不!」〉試圖提出解決之道,但顯得有些薄弱。在全書開篇,作者提出了:「如果說這類資訊不全然可靠,我們要如何區分」,筆者期待在最後一章中,作者可以給出一個比較清晰的回答。
可惜,作者解決「真實謊言」的方法,只寄希望於行業從業者的自律。通過教導編輯和記者專業統計知識、要求研究附上技術數字,和較大篇幅探討調查的方法。
然而,媒體也是一門生意,平淡無奇的數據難以吸引讀者,大段數據對媒體來說無異於票房毒藥。而且很多民意調查由媒體自行製作,要求其自我規範無異於緣木求魚。操作層面來講,商業運作的媒體要考慮成本,不可能給出太多的版位來刊登技術數據。
結語
《真實的謊言》揭示了數字背後的操縱手法,提醒我們在依賴數字作出判斷時,必須保持批判性思維。
民意調查不僅僅是茶餘飯後的話題,更是影響公眾利益的重要議題。良莠不齊的民意調查直接威脅著公眾對民主政治的信心。因此,筆者期待未來能有更完善的解決方案出現。
儘管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略顯理想化,但她成功喚起了讀者對民調與統計局限性的警覺。數字並非絕對的真相,理解其背後的脈絡與動機才是關鍵。
最後,讀者無需過於悲觀,作者曾指出,若將所有正面的資訊堆疊,必然得出正面的結論;反之亦然。這本書集中探討民意調查的負面現象,得出負面結論亦在情理之中。依循作者的邏輯,我們也應對此書保持一定的懷疑態度。
書名:《真實的謊言:揭開民調與統計的黑盒子》(Tainted Truth; The Manipulation of Fact in America)
作者:辛西雅.克羅森(Cynthia Crossen)
譯者:張美惠
出版日期:1996/1/23
ISBN:9571319317
李炘
2006年4月19日
註釋:
- 新華社:漢語為世界第一大日報語言 附發行量排行榜,根據世界報業協會《世界報業趨勢》年鑒在2005年5月31日公佈的數字整理: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6/01/content_3028930_1.htm
- 克羅森:《真實的謊言》,1996,台北時報文化,P.27
- 克羅森:《真實的謊言》,1996,台北時報文化,P.10
- 克羅森:《真實的謊言》,1996,台北時報文化,P.26
- 克羅森:《真實的謊言》,1996,台北時報文化,P.19
- 克羅森:《真實的謊言》,1996,台北時報文化,P.9
- 克羅森:《真實的謊言》,1996,台北時報文化,P.199
- 中國大百科全書網絡版:http://wordpedia.pidc.org.tw/Content.asp?ID=17840&Query=1
- 克羅森:《真實的謊言》,1996,台北時報文化,P.254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