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和澤連斯基究竟吵什麼?
2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會面成為全球焦點。這場會晤不僅展現了雙方的立場分歧,也因其激烈爭論而廣受矚目。雖然完整對話已公開,但大多數觀眾僅通過幾分鐘的剪輯了解事件。無論澤連斯基是否使用俄語粗話「蘇卡不列」(意為「婊子養的」)、是否對特朗普表示感謝(而不是僅僅對美國政府),或萬斯(JD Vance)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是否足夠成熟,這些細節都無關宏旨。事件的核心始終圍繞「外交手段」一詞展開,屬美烏之間的根本分歧,很難調和。
特朗普的立場:放下仇恨才能談判
特朗普明確表示,不可能一邊說普京的壞話,一邊和俄羅斯達成協議。他要求澤連斯基放下對普京的仇恨,稱:「我很難在這種仇恨下達成協議。」他進一步強調,單純展現強硬無助於解決問題:「你想讓我強硬起來嗎?我可能比你見過的任何人都強硬。我會非常強硬,但你永遠無法通過這種方式達成交易。所以事情就是這樣。」
萬斯借機批評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我們有一位總統在新聞發布會上談論普京,隨後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摧毀了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他認為,通往和平與繁榮的道路應通過外交實現,而非持續衝突。
澤連斯基的反駁:外交無用論
澤連斯基則回應(也在為拜登辯護),他已多次嘗試與普京對話,但普京違背了協議:「我在2019年作為新總統與他簽署了協議,我與他、馬克龍和默克爾簽署了停火協議。」又對萬斯說:「你說的是哪種外交?你是什麼意思?」
這無疑激怒了萬斯:「是能夠結束你國家毀滅的外交。」萬斯還批評澤連斯基在美國媒體前質問美國政策是不尊重的,並指出烏克蘭人力短缺,已無力再戰。
根本分歧:外交還是繼續給錢
對美國而言,選擇顯而易見:要麼通過「外交手段」談判,要麼繼續提供資金支持烏克蘭作戰,這是二選一的問題。澤連斯基堅稱外交無用,暗示美國只能選擇持續資助。他的強硬表態在全球觀眾面前將話「聊死」,幾乎不留迴旋餘地。
隨後,澤連斯基低聲說了一句「蘇卡不列」,並威脅特朗普:「你們有一片美麗的海洋,雖然現在感覺不到,但將來你會感覺到。」事已至此,特朗普只能被迫出來維護萬斯,指責澤連斯基「在拿第三次世界大戰做賭注」,又指烏克蘭沒有談判籌碼。
澤連斯基的核心訴求是獲得其渴望已久的安全保障,他多次表達加入北約的意願,主要目的也是取得安全保障。礦產協議第十條「美國政府支持烏克蘭為獲得建立持久和平所需的安全保障所做的努力」顯然不足以滿足澤連斯基的要求。
然而,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即便是最「挺烏」的共和黨議員,如林賽·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也不可能「被迫」同意烏克蘭的條件,否則在美國的政治生態當中形同「喪權辱國」,只能在記者會上出聲怒斥澤連斯基並要求他辭職。
美國的戰略考量:避免世界大戰
美國直接參戰或允許歐洲以北約名義介入,都可能導致局勢升級。特朗普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因此,儘管俄羅斯屢次違約,「外交手段」或許仍是不可或缺的。
解密檔案顯示,即使在冷戰局勢最緊張的時期,美蘇仍保持秘密溝通渠道。若美蘇雙方僅憑原則與勇氣處理國際事務,恐怕我們的世界在古巴導彈危機時已經不復存在。
對現屆美國政府而言,首要任務是重塑國內的政治架構和產業模式,以應對中國競爭。烏克蘭的礦產協議雖具吸引力,但遠水救不了近火,新礦場開發需數十年才能產生回報;何況蘇聯在烏克蘭地區經營多年,容易開採的礦產早已投入使用。特朗普是否真在意礦產利益值得懷疑,緊急止損可能是其更現實的考量。
結論:特朗普的如意算盤
歐洲對白宮爭執深感憂慮,法國、德國、英國等多國表態支持烏克蘭。3月1日,澤連斯基結束訪美後抵達倫敦,與英國簽署22.6億英鎊的貸款協議,強化烏克蘭國防。此外,特朗普要求歐洲承擔更多防務開支的訴求或因此加速。據德國之聲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提出「重新武裝歐洲」計劃,總值8000億歐元。
對特朗普而言,此次爭吵或許正中下懷。無論歐洲能否支持烏克蘭,或戰爭持續多久,焦點都轉向歐洲,美國大可藉此置身事外。這也解釋了特朗普為何在選擇在記者面一再羞辱外國元首。
李炘 香港輕新聞總編輯
刊於《香港輕新聞》,2025年3月5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