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黨派候選人選擇議題的策略分析

什麼是政綱?


西方學者Manin, Przeworski & Stokes認為:議題是候選人和選民之間簽訂的政策契約。選民可以通過政綱,來判斷當選的候選人在任期內回應選民的偏好,作為將來問責的基礎[1]。本港學者蔡子強也認為,「政綱是現代選舉之理性及民主的基礎」[2],強調候選人提出的政綱不應空泛,以便公眾可以監督「議員往後之表現」。

被主流學術界認可的定義是:「可供選民日後問責的一種競選承諾」,我們也將此作為政綱的定義。好的政綱通常都是有針對性的,不能流於空泛,也不可讓市民無所適從。如果以上的說法正確,則這次立法會的候選人在政綱方面,實在乏善可陳。

政綱發表的途徑


傳播渠道和傳播內容同樣重要,候選人制訂政綱以後,選擇發布政綱的媒體也是重要的一環。根據中大亞太研究所做的民意調查,電視是選民最主要認識候選人的渠道(27.2%),其次是報紙(26.9%)及候選人海報和單張(20.1%)[3]。新聞機構會在選舉時報道候選人動態,電子媒體更會舉辦選舉論壇,有助選民更加了解候選人的政綱。

由於電視和報紙會因收視率和發行量等因素影響,所以選舉事務處郵遞給每位選民的《候選人簡介》[4]會比前兩者的普及率更高(理論上100%傳遞到選民手中)。因此會以《候選人簡介》作為分析的單位。

一、政綱數量分析——以港島區爲例


本次立法會選舉共有53張名單,爭取30個地區直選議席。民建聯、民主黨、公民黨和社民聯都在全港5個選區參選,自由黨則在4個選區派出候選人參加。除了民建聯和民主黨(兩黨都獲得7席)這傳統兩大黨外,還出現了兩個重要的新政黨,分別是由45條關注組演變而成的公民黨,和電台名嘴黃毓民領導的社會民主連線,這兩個政黨分別在這次的議會內獲得了4席和3席。

綜觀《候選人簡介》,其中「政綱」部分可以稱為政綱的不多5。同時,四個全港性政黨當中,都缺乏統一的政綱或議題。本屆立法會將會討論政改方案、最低工資立法等重要議題,可惜很多候選人都未有就這些攸關、顯著和嚴重的議題發表清晰的觀點,只是空泛地談及相關話題,導致選民不能以這些資料來向當選人問責。

一般來說,吸引人的政綱通常包括4點,分別是:
  1. 新鮮性(novelty),指非他人已經提出的雷同性問題;
  2. 攸關性(proximity),指政綱關涉眾多選民的福祉;
  3. 顯著性(salience),指政綱雖然討論多時,但是沒有共識,候選人承諾將至合法化;
  4. 嚴重性(severity),指問題影響不少人,處理不當有機會影響國家的競爭力。
以下列表可以反映相關情況[6],例如陳淑莊團隊提出的「優質教育 成功之道」,選民不能由此得知候選人採取的態度,無法向他們問責,會被視為「無政綱」;而民主黨甘乃威團隊的「爭取小班教學」,因為可在將來反映投票意向,則為「有政綱」。其中黑體為當選團隊。基於篇幅所限,我們僅僅以香港島作為例子,因其他區域也分別不大。

香港島
政黨
候選人
政綱簡介
票數
自由黨
林翠蓮團隊
5個政綱,提及弱勢群體、長者、青少年和環保
2,166

何秀蘭
無政綱,以重返議會為主調
30,887
民主黨
甘乃威團隊
5個政綱,提及社區環境、通脹、保護海港、小班教學和興建南區地鐵
39,808
社民連
曾健成
7個政綱,涉及2012年普選、最低工資、加生果金、學生貸款、寬面公共事務收費、反對強醫金、反對屏風樓
10,202
民建聯
曾鈺成團隊
無政綱,只有香港可以更好一句
60,417

蕭敏華
無政綱
1,798

勞永樂
無政綱,以介紹候選人資歷為主
20,523
公民黨
陳淑莊團隊
無政綱,提及質詢政府、教育、保育、公平競爭和民主,全部不具備操作性
82,600

葉劉淑儀團隊
無政綱,以葉劉淑儀和史泰祖的合作作為主調
61,073

黎志強
6個政綱,包括盡快普選、中港合作、公平競爭、保育教育、監管公共事業收費、退休保障、醫療
3,955

第一部分小結


以港島區為例子,當選的6位候選人之中,只有民主黨的甘乃威有政綱,其他當選候選人均沒有政綱。反而落選的候選人(自由黨和社民連),更能夠表述清楚他們政綱的傾向性。

在同一黨派的兩個候選人當中,政綱較少的候選人比政綱較多的候選人成績優勝。例如九龍東民主黨的胡志偉提出了11個清晰的政綱,而李華明只有4個政綱,他們的票數分別為16,365票和48,124票。新界東的民主黨兩個團隊,黃成智沒有提出政綱,得44,174票,知名度較強的現任立法會議員鄭家富提出6條政綱,卻只得41,931票。

如果說選擇政綱是一種策略,不選擇政綱也是一種策略。民建聯在上次立法會中,選擇以2012年普選作為政綱,結果這個承諾不能實現,相信對於這次候選人採取模糊的態度也產生一定啟示。

二、個案研究:政改方案的政綱選擇


本屆立法會的一個重要議題是政改方案,在上屆立法會泛民派推翻《政制發展專責小組第五號報告書》之後,本屆立法會如何投票,備受各方關注。但是綜觀兩次立法會選舉,政改方案都不是候選人關注的議題。

一般來說,在政綱上寫明普選的具體年份,會遠比「盡快」等模糊詞匯更能反映候選人的取態。以本屆選舉為例,民主黨李華明的「盡快落實雙普選」,和民建聯譚耀宗的「推動民主政制」,幾乎沒有分別。但職工盟李卓人的「堅持2012雙普選,不要2017假民主」,就明顯和梁美芬的「促成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有實際分別了。

本屆立法會共有7位候選人明確表達2012年普選,5人當選。有2位候選人明確表達2017年普選,1人當選[7]。而在上次2004年立法會選舉當中,共有8位候選人主張2007/2008年普選,其中7人當選。選擇2012年普選則為3人,2人當選[8]。以政綱的整體比例來說都很低[9],人數比上屆輕微減少。

候選人選擇普選作為政綱

2004立法會選舉
2008年立法會選舉

提及0708
提及2012
提及政改
提及2012
提及2017
提及政改
候選人
8
3
10
7
2
11
當選
7
2
7
5
1
7
比例(%
87.5
66.7
70
71.4
50
63.6


1、黨派方面


本屆候選人以社民連在政改議題方面最為積極,5張名單中有兩人(陳偉業和曾健成)提及2012年普選,梁國雄雖然未有直接要求2012普選,但在政綱當中提及曾因為參與支持2012普選示威而被告襲警。民主黨有9張名單參選,但是只有胡志偉和李永達明確表明要求2012年普選。公民黨有5張名單參選,均無提及年份,只有張超雄表示「落實普選不應拖延」。

上次2004年立法會選舉中,民主黨5張名單中有3張名單提及政改,但只有楊森1人提及堅持07/08普選,其他的民主黨候選人都以盡快普選作為政綱。至於2017年普選方面,這次民建聯並無提及任何具體時間,自由黨也只有田北辰1人提及。

2、地區方面


本次選舉中,以新界西的候選人較多選擇普選議題,共有4位候選人選擇2012年普選作為他們的政綱。除職工盟李卓人和社民連陳偉業外,民主黨的前主席李永達也在該區打出2012年普選的口號,是該黨當選候選人中唯一要求2012年普選的一個,相比港島區甘乃威的「民主越多越好」明顯強硬不少。公民黨的張超雄也在該區稱「落實普選不應拖延」,該黨在其他選區並無觸及任何政改議題。甚至避談政改的民建聯主席譚耀宗也在該區提及政改。可見候選人普選認為在新界西打出爭取2012年普選,有利他們當選。

而九龍東和新界東,長期以來都較少候選人會提及具體普選時間。香港島在上屆選舉當中有兩位候選人提及07/08普選,但是本次只有勝算不大的曾健成提及2012普選。

也說明了,香港主要黨派在立法會選舉時,雖不至沒有全港政綱,但還是會以地區選民的喜好,選擇是否公布他們的全港性議題。選擇理由是否和地區經濟及人口有關,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2008年立法會選舉

香港島
九龍東
九龍西
新界
新界西
2012普選
曾健成
胡志偉
馮檢基

李卓人、蔣志偉、陳偉業李永達
2017普選


梁美芬田北辰


提及政改
甘乃威陳淑莊、黎志強
李華明

劉慧卿梁國雄
張超雄、譚耀宗、阮偉忠、梁雪芳、梁耀忠


2004年立法會選舉

香港島
九龍東
九龍西
新界
新界西
07/08普選
楊森余若薇

馮檢基劉千石

陳偉業梁耀忠、查錫我、李卓仁
2012普選

陳婉嫻

劉江華
伍得良
提及政改
黃錦輝
李華明
柳玉成、涂謹申、廖成利
梁國雄鄭家富田北俊、黃宏發
何俊仁譚耀宗


3、縱向比較


在兩屆選舉都標注清晰普選年份的候選人,全為泛民派議員(2004年標注07/08年普選,2008年標注2012年普選)。分別是民協的馮檢基、社民連的陳偉業和職工盟的李卓仁。有趣的是,雖然他們3位都成功連任,但得票都不同程度地減少。可是這又不能說明態度變化對候選人有利,因為在2004年清楚表明07/08年普選,而在本屆沒有指明2012年普選的候選人,其得票也均有下降。

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應該和新的候選人參與選戰,及投票率下降有關。但是另一方面,堅持普選與否並不會為候選人加分。


兩屆選舉都堅持下屆立即普選的候選人[1]

馮檢基
陳偉業
李卓仁
2008
35,440(17.16%)
32,182(8.08%)
42,366(10.64%)
2004
46,649(20.49%)
36,278(7.83%)
45,725(9.87%)

2004年堅持下屆普選而本屆態度變化的候選人[2]

梁耀忠*
余若薇+
劉千石+
2008
42,441(10.66%)
82,600(26.38)
10,553(5.11%)
2004
59,033(12.74%)
131,788(37.22%)
43,460(19.09%)
*不指明具體年份
+不提及政改方案

[1] 2004年選舉提及07/08普選,2008年選舉提及2012普選的候選人。
[2] 2004年選舉提及07/08普選,而2008年選舉沒有提及2012年普選的候選人。

第二部分小結

選舉政綱的設定,都是經過候選人精心策劃而做出的結果,候選人不會不知道《候選人簡介》的重要性,也絕無忘記或者遺漏主要政綱的可能性。

本屆選擇普選作為政綱的候選人數目,和上屆選舉並無重大變化,特別是分區方面,只有香港島有明顯減少。社會上對這次選舉「重視民生,輕視政改」的感覺,不能由政綱上面反映出來,最接近事實的說法,是候選人從來就較少將普選作為主要政綱。

事實上,?南大學在選舉前已經做了調查,覺得候選人最應該關注政制發展的香港人只有2.2%12,相信也是導致多數候選人避談普選的關鍵了。

結論:香港日漸出現民粹式政治


根據中文大學在選舉前的研究,香港選民在選擇候選人時考慮的條件,首先是「有從政同擔任公職經驗」(38%),其次是「專業人士或擁有高學歷」(14.9%),政綱放在「其他」一欄內,只有13.1%13。

在沒有誘因的情況下,候選人確實沒有必要清楚表達政綱。本屆立法會出現有政綱的候選人,輸給沒有政綱的候選人;清楚表達的候選人,輸給語焉不詳的候選人,也算不上咄咄怪事。

香港是一個行政主導的體制,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立法會議員若提出涉及政府政策者,在提出前必須得到行政長官的書面同意」14,現在立法會議員還屬於較為被動的狀態,整理政綱能力尚不算是一個關鍵問題。但在普選之後,如果特首候選人還是像現在立法會候選人一樣,不能有效的整理出政綱,對全港發展沒有完整的概念,行政主導反將成為香港發展的局限。

同時,由這次立法會選舉的政綱來看,驗證了香港政黨政治發展緩慢,泛民主派和親建制派都沒有一套自己完整的論述,政綱選擇方面欠缺新鮮性(novelty),民建聯在選擇解決民生問題時,和民主黨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提出另類選擇自由黨(主張培訓),則在立法會內大敗。

如果本港的主要黨派在2017年都沒有提出全港性政綱的能力,相信對將來香港的政制發展極為不利。

注釋:

  1. 林水波(2006),《政黨與選舉》,台北:五南圖書,P.163
  2. 蔡子強(2002),《特區首個五年的選舉與政治》,香港:明報出版社,P.85
  3. 王家英(2008),《選民對2008年立法會選舉意見調查》(2008年8月25日),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http://www.cuhk.edu.hk/hkiaps/tellab/pdf/telepress/08/Press_Release_20080825.pdf
  4. 候選人簡介是由特區政府選舉事務處,通過郵遞發行給每個選民的小冊子,內容包括了該組候選人的中英文姓名、年齡、職業、政治聯系和一張4A大小的政綱,全部資料由候選人自己提供。
  5. 即,在《候選人簡介》上,可供選民日後問責的任何競選承諾。
  6. 資料來源:選舉事務處,《2008年立法會選舉》,http://www.elections.gov.hk/legco2008/chi/index.html
  7. 2008年立法會選舉,選擇2012年普選作為政綱的候選人分別是:香港島的曾健成;九龍東的胡志偉;九龍西的馮檢基和新界西的李卓人、蔣志偉、陳偉業、李永達。選擇2017年普選作為政綱的候選人分別是:九龍西的梁美芬和田北辰。
  8. 2004年立法會選舉,選擇07/08年普選作為政綱的候選人分別是:香港島的楊森和余若薇;九龍西的馮檢基和劉千石;新界西的陳偉業、梁耀忠和李卓仁。選擇2012年普選作為政綱的候選人分別是:九龍東的陳婉嫻;新界東的劉江華;新界西的伍得良。
  9. 在兩次選舉當中,親建派都會選擇較泛民派遲一屆的時候進行普選,可以直接類比。
  10. 即2004年選舉提及07/08普選,2008年選舉提及2012普選的候選人。
  11. 即2004年選舉提及07/08普選,而2008年選舉沒有提及2012年普選的候選人。
  12. 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2008??法會地方選舉第一?意?調查》(2008/08)
  13. 其他包括政綱、品行、處事等。王家英(2008),《選民對2008年立法會選舉意見調查》(2008年8月25日),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http://www.cuhk.edu.hk/hkiaps/tellab/pdf/telepress/08/Press_Release_20080825.pdf
  14. 政制發展綠皮書(2007),政制及內地事務局,P.47,注釋55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射雕英雄傳》讀書報告

《吶喊》讀書報告——絕望的否定之否定

馬克思主義簡介:政治經濟學2 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