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6的文章

呂秉權成高教界票王 泛民主流派全取30席

圖片
高教界選舉委員會選舉結果出爐,由戴耀廷領導的泛民主流派「高教界民主行動」全取30席,建制派和泛民非主流派全部大敗。如果以得票進行排列,可以發現名單的效應在這次選舉當中十分明顯,得票幾乎完全按照名單分佈。 「高教界民主行動」名單中得票最高的,是獲得2,766票的浸大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該名單得票最低的嶺大政治學系客座講師袁效賢也有2,061 票,和落選的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雷鼎鳴幾乎有一倍的差距,比泛民非主流派的「學者抗命」成員何式凝更多了幾條街。 何式凝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她的參選口號「每一條女都是一場運動,我們可以一齊仆出一條新街。」令不少人反感,但以學術資歷來說,呂秉權確實難以和何式凝比較。更不用說「香港重建」名單,幾乎粒粒皆星,王于漸、雷鼎鳴更經常接受訪問及在報章撰稿,具社會知名度。「高教界民主行動」名單當選的阮頴嫻,也多次在媒體上讚揚雷鼎鳴的學術貢獻。 不僅僅是宣傳口號出位,「學者抗命」被視為非主流派,還在於王慧麟撰寫《香港前途決議文》和高等教育界泛民協調失敗,在2011年選舉當中,46位候選人競逐30個席位,而泛民24人全部當選。而本次選舉,卻出現48位泛民主派名單互相搶票局面,更有「學者抗命」界票的傳言。 高教界出現這樣的選舉結果,一方面歸功於合法掌心雷和團隊的功效。另一方面,在中英聯手打擊本土派的格局下,香港整體政治格局會否恢復到之前的狀態,也應是關注的焦點。 刊於香港輕新聞,2016年12月12日, https://litenews.hk/?p=25010

美國社會深刻變革 如何得知真正民意?

圖片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部份人感到意外,除了主觀願望不希望特朗普當選,原因還在於選前的民調都不太準確。例如,自由派的《赫芬頓郵報》( Huffington Post)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分別預測希拉里支持度為:98.3%、85%。而美國聯合通訊社(Associated Press)也估計希拉里會以51%險勝。 如果說民調都不準確,實在過於廉價,至少不是《香港輕新聞》的風格,真正的原因恐怕還要從民調怎麼做,為什麼不準確入手。 可供比較的是1936年美國總統選舉,當時民主黨的羅斯福對共和黨的蘭登。美國一份全國性雜誌《文學文摘》(The Literary Digest)郵寄了1,000萬份問卷予其讀者,回收230萬份,結果預測共和黨候選人蘭登會在531份選票中獲得370份並勝出。最後當然大家都知道,民主黨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蘭登實際上只獲得8票。 此事導致《文學文摘》信用破產,數月後停止發行。是新聞傳播學的經典案例,筆者在修讀相關課程的時候的依然是必讀個案,大部分學者將這次的嚴重失誤歸咎於抽樣不隨機,《文學文摘》的讀者比美國人口擁有更多共和黨人,傾向於投票給蘭登。同時,會郵寄回問卷的讀者,也是對政治比較感興趣的人,這兩點都決定了結果不是完全隨機。 應該說,《文學文摘》的樣本不能算小,之前甚至有5次準確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的記錄。真正發生變化的,恐怕是選民。 1920年,美國女性第一次有投票權,選民的熱情也越來越高,對比之前五屆選舉,無論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有大幅度的進賬,換言之,選民的絕對數量有了增加。而有興趣投票的人,也由過去的精英,逐漸向普羅大眾轉移。 比照這次美國選舉,有趣之處在於特朗普的獲勝,也和選民變化有關。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明(Paul Robin Krugman)撰文,指這次特朗普的當選,反映了美國「城鄉差距」,以香港的術語來說,愛看《紐約時報》的城市居民多少都有離地中產的傾向,既不理解,也不願意理解住在鄉郊居民等本土派的意志。究其原因,恐怕在於兩種人接收資訊的不同。而過去的選舉,城市居民的投票意欲遠遠超過了鄉郊居民。 以傳播學的術語來說,這正正是知識鴻溝(Knowledge gap hypothesis)的具體表現,該理論認為,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人,獲得的知識量比地位低的人多的...

三分鐘了解特首選委會點產生?

圖片
明年3月,就是特首選舉的大日子。負責產生特首的選舉委員會,會在12月進行選舉。選舉委員會有1200人,選委除了最後選出特首外,還有提名功能,如果希望選特首,最少要有150人提名。縱使大部分市民都無份選特首,但是要順利當選,都要經過一番龍爭虎鬥。在2012年選舉中,CY當選時獲得689票,只是勉強過半。 泛民在目前的選舉制度下也能獲得一定選票,今年立法會選舉,泛民在功能組別取得突破,大受鼓舞,因此積極部署選委會選舉。早前有傳聞,可能將目標調高到270票,足以成為關鍵少數。香港輕新聞介紹下各個界別的競爭情況。 目前特首選委會有四大界別,每個界別都為300人。而選民資格分團體和個人:例如勞工界全部都是工會團體票。而衛生服務界全部為註冊護士或理療師,沒有團體票。 代表工商、金融既第一界別。多為公司票,部分分組由特定組織推舉,如「商界(第一)」、「商界(第二)」的36席,分別由香港總商會及中華總商會推舉產生,競爭可能只在大財團之間。雖然該界別中的飲食、批發及零售,選民資格較為寬鬆,只要是相關行業持牌人即可,但學自由黨鍾國斌咁話「有D界別,是不需要我們拜票的~」 專業、教育和醫學等,是第二界別,幾乎全是個人票,因此也是泛民主攻的界別。其中泛民票倉包括:上屆獲得30席的法律界;25席的教育界和20席的資訊科技界。 至於第三界別,包括勞工、社會福利及宗教等。當中60席的社會福利界,選民條件是註冊社工就可以,亦是泛民第一大票倉,上屆取得59席。由於今年泛民在立法會選舉功能組別有不少收穫,消息指今次選舉中,泛民亦積極搶攻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 第四界別競爭最小,其中人大、立法會議員屬於當然議員,政協、鄉議局席位經協調產生,而有競爭的只在區議會,因為區議會席位只有117個,且由全港400名民選區議員相互選出,因此一直被區議員人數佔優的建制派壟斷,上屆選舉泛民派出6人參選,但全部落敗。 根據當前選舉制度,所有界別按照行業劃分,如果您已經退休,失業,或者尚未開始工作,那麼對不起,是沒有任何代表的。這可能也是這一制度最大,而且從沒有人討論過的問題。 香港輕新聞,2016-11-11, https://litenews.hk/?p=23793

香港僵局該怎麼破?

圖片
由青年新政兩位議員宣誓引發的政治風波已經陷入僵局,無論建制派還是本土派,都以討好自己支持者為主要目標,喪失了退步迴旋的空間,事件如何收場變成了難題。 對於本土派來說,宣誓的「小學雞」行為自然不是簡單的情緒宣洩,而在討好自己的選民以及「玩爛」議會。在本土派聚集的網絡社群當中,認為不需要就「支那」和refxxking道歉仍是主流;同樣,對建制派來說,如果此時表現溫和,恐怕也會大大得罪支持者。 不少人認為,「蛇齋餅粽」是建制派獲得支持的手段,「阿爺吹雞,全部跪低」則是每次行動的背後原因。但事實上,保守民意經常對建制派產生制約,在建制派的組群當中,連日來民意逐步升溫,群情洶湧,不會輕易放過青年新政。 本站讀者留言,說現在的局勢類似宋朝的黨爭而非現代政黨政治,確實頗有啟發。你很難說王安石和司馬光誰是忠臣誰是奸臣,新舊黨爭水平固然比小學雞高的多,但就格局而言,結果都在加速整個政治體系的崩潰。 歷史很難重演,筆者也不想危言聳聽。只是在目前的僵局下,政治明顯失去了靈活性,一旦政治領袖只懂得討好支持者,不懂得做出妥協,政治領袖之間剩下的就只是激進程度的比拼,而這些激進主張又會刺激支持者變得更加激進,陷入死循環。在這種格局下,派系當中的成員無論出於何種動機,是忠是奸,有沒有外部勢力干預,甚至是不是「鬼」,各方行為日益趨同也是可以預見的。 青年新政完全不在乎兩個議席 由青年新政近日的行為來看,絲毫沒有退步的意思,像是完全不在乎兩個議席,故意要激起建制派支持者的情緒。歷史上,參加議會選舉,目的在於破壞議會的例子不在少數。列寧曾經表示參加國會的目的在於:「使我們更容易向群眾證明,為什麼這種國會必須解散。」這種手段是中立的,任何人都可以用。 香港的政治制度縱使有一些不足,至今卻還是能夠反映各種民意的一種政治制度,也是行政吸納政治的重要手段。香港要依法治港,而不是「依政治港」,關鍵在於不能採取法律以外的手段處理政治事務。在青年新政玩爛的時候,如果建制派不能引導自己的支持者,以正常手段回應,反而採取包圍立法會這種鬥人多的方式,難道不是正中下懷? 電影《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裡面有一句經典對白,大意指「我們不要騙自己說外面什麼一切如常。」不過認識到一切都不如常,和自己的行為一切如常並不是同一回事,在如此格局之下,更應該一切如常,堅守理性和...

游蕙禎「扑嘢論」何罪之有?

圖片
青年新政的游蕙禎日前在理工大學的論壇上說:「就算我哋o依家想去扑嘢,都搵唔到房」引起一些討論,建制泛民兩派都有人乘機抽水。工黨落選議員何秀蘭說:「俗語、粗鄙語隨著文化轉變成為新進議員隨口而出的用語,只是集體選擇的結果」。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更在電台煞有介事地揶揄:「顯露咗每個人性格、每個人水平」。 本來「扑嘢」這樣的詞彙在坊間已經不算粗鄙,而沒地方「扑嘢」在網絡上早已廣泛討論,並無稀奇之處。自2011年聖誕節的「扑性day」公園野戰事件之後,因為高樓價和住宅空間狹小而只能在公園「野戰」的悲哀,早已廣為人知。 沒地方「扑嘢」僅僅是表象,背後牽涉到的社會問題十分廣泛:土地問題固然是重要因素;也有論者認為涉及中港矛盾——過多的陸客自由行導致時鐘酒店紛紛改為日租酒店;還有更直接的香港人口政策等等。這些議題是否真的那麼回事,還需要更多的驗證,但都絕非不值得關注。 古時晉惠帝在發生飢荒之後問:「何不食肉糜?」法國大革命前瑪麗皇后則問「何不食蛋糕?」雖然後者真實度有一定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兩者都被視為亡國之音。原因無他,以中國政治術語來說是「脫離群眾」,以本土派的術語來說就是離地。如果政治領袖只「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用獵奇心態去批判出格言論,不對提出的問題認真加以探究,對社會一點益助也沒有。大驚小怪,更只能顯得自己「脫離群眾」。 代議士之所以叫代議士,其職責就是將民間已經成型的意見帶入朝堂。因此,游蕙禎並無過錯,也不特別有功,只是說了應該說的話。如果連代議士都不能反映市民心聲,其後果必然導致政府和人民的進一步撕裂。 但願建制泛民諸君吸取教訓,日後貌似冠冕堂皇,實質沒有內容的抽水,還是少說為妙。 刊於香港輕新聞,2016年10月10日, https://litenews.hk/?p=22219

本土自決兩派經濟政綱考

圖片
本屆立法會,希望擺脫中央影響的「本土派」和「自決派」各取三席,兩派全部得票分別佔10.96%和8.02%(加上落選參選人)。對比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7月的調查,17.4%民眾支持香港在2047年獨立,數字上十分接近。 「本土派」認定香港是一個民族,要求「民族自決」及「全民制憲」,青年新政的游蕙禎和梁頌恆,熱血公民的鄭松泰屬於該派;「自決派」則主張「民主自決」,認為香港應「完全自治」,成員包括香港眾志的羅冠聰、獨立的劉小麗及朱凱廸。 這六位「新貴」在政治上的立場固然值得關注,他們在經濟上的立場,也變得越來越值得討論。香港政府的財政預算需要立法會的審核及通過,最大黨派民建聯在地區直選獲得的議席不過是7席,6人已經是不容忽視的力量。土地和經濟發展等,都是香港的大議題,今後四年的討論也沒理由無故終止。 縱觀兩派經濟政綱,「政治決定經濟」的意味都十分濃厚,為了達到香港獨立或者完全自治,兩派都希望建立一個獨立於中國內地的經濟模式。 土地是香港政治和經濟最大的問題之一,政府收入有約15%來自賣地和補地價(最高是利得稅和薪俸稅約40%)。兩派討論土地問題時,卻將焦點集中在香港是否能夠「自給自足」上。他們的考慮是,香港的食水和蔬菜依賴大陸,一旦獨立或自決,可能會面臨內地「斷水斷食」的局面。 對此,青年新政主張「有效增加農業自給率」;香港眾志的羅冠聰政剛中列明「打擊囤積農地,荒廢農地全面復耕」;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的劉小麗主張「提升食物自給」;社運人士朱凱廸的政綱,更主張食水和蔬菜要「自給自足」。 值得一提的是,朱凱廸是一個「苦行僧」式的人物,常年關注新界土地問題。他在新界西選區以8.4萬票當選,佔該選區13.94%,是新界西第一高票的「票王」。在接受訪問的時候,他表示:「一個地方要維持自主,需要考慮基本物資供應能否達到一定程度的自給,而1997年後的香港,被納入珠三角規劃範圍,以削弱香港的自主,方法是消滅『鄉』,令鄉郊從此失去農業」。 根據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本地的農業生產總值在2015年為9.4億,農作物佔2.9億,牲畜佔2.5億,家禽佔3.9億。平均每日生產蔬菜41公噸,生豬235頭,活雞11,100隻。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小,但是以蔬菜來說,本地農產供應全港所需蔬菜只佔1.8%,使用的耕地為287公頃。 按比例計算,要真的做到...

勢力此消彼長 支聯會泡沫化 熱血實力不容忽視

圖片
獲得議席固然是立法會選舉的指標,但得票同樣是反映政黨實力的重要因素,高票落選的政黨能夠東山再起的機會也較大。本屆立法會本土派獲得三席,究竟會否曇花一現,還是逐步成長為香港主流力量,某程度上通過選票多寡可以反映。 支聯會進一步泡沫化 支聯會是香港泛民派的始祖,也是本土派矛頭所指,主要成員在民主黨、工黨和街工。 本次選舉後,有支聯會背景的泛民議員大大減少。支聯會內常委當中,上屆有參選的,包括主席何俊仁(當選)、副主席蔡耀昌、秘書李卓人(當選);常委張文光(助新人黃碧雲當選)、鄒旻芳、趙恩來、梁耀忠(當選)。共有三人當選。 本屆有五位參與了本屆立法會選舉,分別是主席何俊仁(助新人黃碧雲當選)、秘書李卓人;常委鄒旻芳、趙恩來、梁耀忠。結果只有梁耀忠(當選)一人當選。 支聯會主席何俊仁本屆排新界西尹兆堅名單第二位,名單得票41,704(6.91%),結果尹兆堅只能勉強入閘。 李卓人及趙恩來合組名單,在新界西得票30,149張(5.00%),因為雷動計劃先棄後保,最後輸給了何君堯(得票35,657,佔5.91%),不再連任。 張文光在上屆已經交棒給九龍西參選的黃碧雲,本屆沒有參選。另一常委鄒旻芳則排在黃碧雲名單最後一位。 梁耀忠是本屆支聯會常委當中,唯一當選立法會的候選人,在2012年出選新界西獲得43,799票(8.78%),在本屆出選超區得303,457(15.89%)。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唯一一位從頭到尾獲得雷動計劃祝福的支聯會常委候選人。 蔡耀昌在上屆2012年立法會得票10,028張,佔2.16%,本屆不再出選。 由議席來看,民主黨五區各有一席,熱普城五區卻只有一席,勝負貌似十分懸殊。但由選票來看,本屆選舉民主黨得票199,876張,熱普城得票154,176張,追的相當接近。 如果計算全部本土派得票的236,807張,已經超過民主黨得票,雖然比較民主黨和工黨加起來的301,736票,還有一定距離,但本土派增長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 隨著本土派的興起,支聯會系統如果希望重奪泛民的主導權,恐怕只會越來越難。  地方直選得票 2016年  2012年   2008年  公民黨  207,885  255,007  207...

雷動計劃與民調結果不符 封殺小黨捧大黨

圖片
由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發起的雷動計劃,目的是整合非建制派選民配票棄保。今天上午開始呼籲選民放棄在民調中處於邊緣位置的候選人,但雷動計劃的推薦棄保名單卻採用8月26日至9月2日的綜合排名,和港大9月2日最後一次公佈的民調結果不符。 熱普城成員除鄭松泰外全部不獲推薦,工黨何秀蘭、李卓人,民協馮檢基、何啟明(已經宣布棄選)等都不被推薦。而民主黨全部候選人都獲得推薦,公民黨除陳琬琛(已經宣布棄選)外,也都獲得推薦。 其中,雷動計劃呼籲香港島選民支持民主黨許智峯和香港眾志羅冠聰,而不要投給熱普城的鄭錦滿、工黨的何秀蘭以及人民力量的劉嘉鴻等。許智峯和羅冠聰在港大選舉前最後一次發布的民調(9月2日)支持度都約為7%,高於熱普城鄭錦滿的4%,工黨何秀蘭的5%及人力劉嘉鴻的3%。 但在九龍東,雷動計劃呼籲投給人民力量的譚得志,又表示「由於雷動聲吶內九東的策略選民,有78%不願意投票給黃洋達,故不用考慮黃洋達」。不過根據港大民調,黃洋達支持度有12%,遠超過只有5%的譚得志。 九龍西,雷動計劃則推薦毛孟靜、劉小麗及游蕙禎,表示策略選民「不足三分一願意投票給黄毓民,故不用考慮黄毓民。」但根據港大的民調,黃毓民支持度為9%,高於游蕙禎的5%,很大機會排第六入局。 在新界西方面,雷動計劃要求民主黨尹兆堅、朱凱迪、熱普城的鄭松泰的支持者要繼續支持。策略選民平均分票給郭家麒和黃浩銘。是唯一一個熱普城候選人獲得雷動計劃推薦,鄭松泰在該區的支持度為8%。 新界東,雷動計劃要求策略選民的選票平均分給范國威、張超雄、梁國雄、林卓廷、陳志全。更表示策略選民不足20%願意投票給陳云根和梁頌恆,故策略選民不用考慮兩人。不過熱普城的陳云根在港大民調中有5%支持度,梁頌恆更有6%。和新同盟范國威的5%,工黨張超雄的5%,社民連梁國雄的6%,民主黨林卓廷的8%,人民力量陳志全的5%都相差無幾。 刊於香港輕新聞,2016年09月04日, https://litenews.hk/?p=20195

轉化「獨派」民意 是特區政府之要務

圖片
即將於9月4日舉行的立法會選舉,是香港最重要的選舉之一。各派政治力量摩拳擦掌,爭奪35個地區直選、5個超級區議員及30個功能組別議席。和往年最大的不同是,番號眾多的「港獨」和本土派政黨紛紛提早預告會參與地區直選,要將「港獨」的聲音帶進立法會。 據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7月發布的「香港民意與政治發展」報告顯示,有69.6%受訪者支持2047年後香港維持一國兩制,17.4%表示支持「香港獨立」。雖然主流民意依然贊同一國兩制,但「港獨」支持度也創下史無前例的新高。 香港立法會使用「比例代表制」,以每一參選名單所得選票,佔全部選票的比例分配議席,較能反映民意分佈,也有利於小型政黨。17.4%的民意在全社會來說並不算多,但在目前的選舉制度之下,若干主張「港獨」的參選人勝出,可說是毫不意外。 為了避免「獨派」借選舉宣揚政治理念的尷尬情況,香港的選舉管理委員會要求參選人額外簽署一份「確認書」,擁護《基本法》內「香港特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一部份」的條文。 結果,主張香港是一個民族的「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堅持不簽署確認書,喪失了參選資格;簽署確認書,又暗示自己委屈求全的「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梁天琦被選舉主任認為不真誠,未獲參選資格。而經濟實力,政治人脈和理論水平都更強的「熱普城」(熱血公民、普羅政治學苑及城邦派合組的選舉聯盟)參選人,如提倡「城邦論」的陳雲根、主張「全民制憲」的熱血公民領袖黃洋達,卻獲得了參選資格。 以激進程度劃分,普羅政治學苑的「變相公投」、陳雲的「城邦論」和熱血公民的「全民制憲」等主張,都未必比梁天琦溫和。而且和熱血公民密切相關的《熱血時報》,之前也舉辦過「香港國旗設計比賽」,黃洋達更表示過要「大範圍談港獨」。至於是否「真誠地」不再主張港獨,梁天琦比陳雲的「旨在留低(下)曾經被迫害的紀錄」及熱血公民成員鄭松泰的「簽咗(了)反而成為一個公民抗命」低調的多。 對此,香港傳媒普遍批評選舉主任標準曖昧不明,坊間更有不少的陰謀論,認為「熱普城」是無間道。也有人擔心,確認書在剔除了部分「獨派」之後,「熱普城」將更加容易獲得議席,進一步強化「獨派」實力。 無論喜歡與否,選戰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之後的形勢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焦點。 「政治交易」才是香港日常生態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

港大民調不可信?對比上屆又如何?

圖片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民調負責人為鍾庭耀博士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簡稱港大民調)的立法會民意調查受到質疑,除了每屆都會批評民調的政黨外,有數間媒體也停用了港大民調的數據。港大民調是否如此不可信?不妨看看過往成績。 上屆2012年的立法會的選舉在9月9日舉行,對比港大民調在 9月7日公佈的結果 ,可以發現,被視為「勝算極高」和「機會較高」的參選人,實際結果當中全部當選;而當選的參選人,也都包括在「機會均等」的參選人之內。( 本屆選舉港大民調 ) 香港島 港大民調 實際結果 勝算極高: 陳家洛* 機會較高: 曾鈺成* 機會均等: 葉劉淑儀* 劉嘉鴻 單仲偕* 鍾樹根* 何秀蘭* 陳淑莊 王國興* 勞永樂 劉健儀 陳家洛(14.29%) 單仲偕(12.26%) 曾鈺成(11.04%) 鍾樹根(10.25%) 何秀蘭(9.53%) 葉劉淑儀(9.16%) 王國興(8.26%) *當選的參選人 被港大民調認為「機會均等」的單仲偕,最後以第二高得票當選,高於被認為「機會較高」的曾鈺成,存在一定差異。 九龍西 港大民調 實際結果 勝算極高: 黃碧雲* 黃毓民* 蔣麗芸* 機會較高: 毛孟靜* 機會均等: 梁美芬* 譚國僑 蔣麗芸(20%) 黃毓民(16.62%) 毛孟靜(16.34%) 黃碧雲(15.52%) 梁美芬(14.89%) *當選的參選人 民調當中「勝算極高」黃碧雲、黃毓民和蔣麗芸都順利當選,而被視為「機會較高」毛孟靜的實際得票高於「勝算極高」的黃碧雲。 九龍東 港大民調 實際結果 勝算極高: 梁家傑* 機會較高: 陳鑑林* 黃國健* 胡志偉* 機會均等: 黃洋達 謝偉俊* 陶君行 陳鑑林(16.65%) 胡志偉(15.37%) 梁家傑(14.63%) 黃國健(14.34%) 謝偉俊(13.54%) *當選的參選人 被視為「勝算極高」的梁家傑,最後以第三位當選,而「機會較高」陳鑑林和胡志偉的得票都比梁家傑高,屬誤差較大的地區。 新界西 港大民調 實際結果 勝算極高: ...

【獨家專訪】楊銘輝律師:按南海仲裁案判決 香港島也可能是礁

圖片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國際法碩士、香港執業律師楊銘輝 海牙常設仲裁法院的《南海仲裁案》結果出爐,其中一項仲裁結果是將南海最大一個天然島嶼太平島視為礁石。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國際法碩士、香港執業律師楊銘輝接受《香港輕新聞》專訪,表示仲裁結果堪稱「劃時代」,推翻過往人類對島與礁的認知,可能引起全球海洋劃界的大混亂。 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21條的規定,「島嶼是四面環水並在高潮時高於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和礁石的分別是可否「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今次仲裁結果卻指:「現在很多島礁上駐扎的政府人員依賴於外來的支持,不能反映這些島礁的承載力。」 楊銘輝笑言,國際法每字每句都需要小心處理,根據這個仲裁結果伸延,不單只東海的釣魚台及日本的沖之鳥不是島,甚至連香港境內的香港島、浦台島、長洲島、南丫島,甚至大嶼山都沒有足夠的淡水和糧食,要「依賴於外來的支持」,可能都不是島,仲裁庭偏偏又沒有以附帶意見(Obiter dictum)方式重新界定什麼是島。故此,南海仲裁案不但沒有化解紛爭,可能近一步引起全球海洋劃界的大混亂。 以下是楊銘輝律師的專訪內容: 記者:常設仲裁法院(PCA)明令不能仲裁主權,為何能夠判決「九段線」主張無效? 楊銘輝:這次菲律賓相當聰明,所提出的15項訴求均沒有涉及主權誰屬,好像第一條:「中國在南海的海洋權利,如菲律賓一樣,不能超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明文允許的範圍」,表面上看起來十分合理。 但菲律賓利用島與礁的判定,令整個南海的島都被視作礁,從而「消滅」中國九段線範圍內島嶼伸延的專屬經濟海域,變相將南海變成「公海」,令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做到其職權範圍以外的判決,亦即中國所聲稱的非法擴權。 如果被界定為礁,就只能擁有12浬領海主權,不能享有200浬專屬經濟海域的權利,這樣一來,各國在東海、南海爭奪的島嶼已經全無意義。不過,原來屬於各島嶼的專屬經濟區海域忽然變回公海,「先來先得」的守則又適用了,變相將越南、汶萊、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先前強行在南海霸佔開採的油井「合法化」,更甚是等於鼓勵南海諸國「霸凳仔」,有可能挑起新一輪大規模的南海資源爭奪戰,恐怕連域外國家也可以利用開採技術的優勢,在南海分一杯羹。 記者:荷蘭海牙的常設仲...

鍾樹根的悲劇

圖片
近期政壇最值得關注的,莫過於鍾樹根考慮會退黨參選立法會。毛澤東曾經說:「天下大亂,形勢大好,亂了敵人,鍛煉了自己」。泛民分裂和本土崛起,本來對建制派有利。但最近的形勢,則建制派似乎也亂成一團。 上次區議會選舉,已有藍絲帶挑戰工聯會的怪事。鍾樹根的政治生涯都是在民建聯內度過,給人印象,除了常用錯成語又不以為然外,就是「黨性」較強,較能服從民建聯的安排,長期在地區工作,是地區工作晉升立法會的典型。如果連他也退黨參選,是否會導致建制派內的出走潮,是否代表區議會到立法會層層晉升途徑的破產,都很值得關注。 上屆立法會,鍾樹根在香港島得票排第四,超過七成選票來自他扎根多年的東區,屬於建制派「東區票王」。雖然區議會選舉敗給名不經傳的「傘兵」徐子見,但是影響力是否因此消失還很難說。《立場新聞》判斷「一旦鍾退黨參選,很大機會令建制陣營的部份東區票流失,打亂配票部署。」 相對於依靠政治明星的「宣傳動員」,民建聯屬「組織動員」,個人魅力的影響相對較弱,沒有民建聯作靠山的鍾樹根是否能拿到足夠選票,相當成疑。而鍾樹根個人魅力偏偏又十分有限,是否能依靠被打壓的悲情感動選民,更成疑問。 立法會和區議會,本來就是兩種功能不同,對人才能力要求也截然不同的兩種議會。正常情況下,充實自己,做好角色轉換,是從成功區議員到成功立法會議員的關鍵。試圖將區議員經驗在立法會內複製,結果不佳,自然也可想而知。筆者在區議會選舉之後嘗試分析「民建聯的困局」,認為民建聯最成功的因素在於「政治和民生分開」,將政治議題「去政治化」,然而現在的新生代,卻基本不需要區議會的服務,因此會更看重政治及政策主張。 個別錯字確實不應追著不放,但是思維背後的邏輯,不宜輕易放過。鍾樹根在去年9月的電視節目上曾表示:「做議員是服務市民,而非考英文」。就是嘗試將本屬於「鄉紳」的區議員文化帶入政治決策的立法會。這次民建聯不打算支持他連任的原因,恐怕也在於不能適應角色的轉換,頻頻丟黨的臉。 鍾樹根長期耗費青春在地區工作,經驗、見識和做法都帶有濃厚的區議員的影子,好不容易有了一次機會擔任立法會議員,卻只能做一屆,確實可悲。考慮到還有更多的民建聯區議員長期在地區工作,卻苦無上升的途徑,鍾樹根的遭遇是否有著某種的示範作用,他們是否會效法鍾樹根退黨參選,是否會對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鍾樹根寄予同情,都很難說。 萬一鍾樹根退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