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資訊挑起信用危機
假新聞聯署網站(網絡圖片) |
最近一個關於「聯合國將於二零零八年廢除繁體字」的新聞引起了不少轟動,幾天後甚至有網友自發組織「反對聯合國廢止繁體中文」的聯署[1],瞬即就有十萬多網友簽了名,一時間鬧的沸沸揚揚,可笑的是,這個消息本身不是真的。
網上資料引發誤解
事實上,自一九七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聯合國就已經開始全面使用簡體字了,根本沒有在聯合國停止使用繁體字這個問題,更何況聯合國怎麼會有權力廢除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常用文字?這些都屬於基本常識性的問題,只要簡單思索一下就可以辨別真偽,不過互聯網的威力如此之大,令不少人都將這個假議題變成了真議題。
網絡影響大於主流媒體
網絡已經成為不少年輕人獲取資訊的主要平台,根據內地學者謝新洲和王宇所做的調查,互聯網已經超越報紙和電視,成為年輕人最多接觸的平台,在一千三百多名受訪的大學生中,有四百八十多人最常使用互聯網獲得資訊。而互聯網的使用者當中,又有八成的人將論壇作為「僅有或者主要」的信息渠道[3]。也就是說,很多人現在只看論壇而不看報紙和電視。
雖然互聯網的興起對於人們獲得多元化資訊有正面幫助,但是網絡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無須任何審查就可以發佈資訊,撰稿人就是編輯和發行人。這樣一來,非專業人士自願或非自願的取代了專業的記者,雖然寫作者未必有意散佈不實消息,不過論壇上普遍存在轉載他人消息的習慣,以訛傳訛的情況下,失真是難以避免的。
媒體顛覆公眾安全的歷史
記得在「非典」疫情爆發期間,有一個「香港宣佈成為疫埠」的假消息就引起過公眾恐慌,一個少年冒充《明報》製作了假消息,指香港成為疫埠後,將停止所有活動,並指政府呼籲市民準備糧食和食水。通過互聯網,這個假消息也是一傳十,十傳百,一度引起本港市民到超級市場搶購。同樣,根據世衛組織所頒布的「國際衛生條例」,「疫埠」這個詞彙只有在霍亂、瘟疫(即黑死病)和黃熱病時才會使用,並不適用於「非典」。
歷史上有兩次因為濫用新聞自由而導致國家安全嚴重受損的事件,兩次都由美國《新聞報》(New York World)導致,一次是報紙製造輿論而導致1898年4月的「美西戰爭」,另一次是因為該報老總威廉.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在報紙上的社論上呼籲暗殺總統,而導致美國總統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於1901年被暗殺。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報紙和公眾利益已經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報紙多有編輯來做守門人,阻擋錯誤的信息。可是互聯網在沒有管治的情況下,任何人都可以發佈評論,個人自由和公眾利益如何平衡?
網絡輿論缺乏公德
自由主義新聞學有一個觀點叫「意見的自由市場」,這種觀點認為假消息不會長久存在,因為新的消息必然會蓋過假的消息[4]。可是,互聯網的存在大大顛覆了這個概念,因為其傳播速度之快,令真的消息根本反應不過來。同時,面對浩瀚如海的互聯網資訊,一般人也沒有時間去消化內容,更不要說分辨真偽了。
如果加上審查機制,互聯網的意義就蕩然無存,不能成為一個自由開放的平台。但是沒有限制,又對社會穩定造成不良影響。在繁簡字風波中,有一些網友為自己行為辯護,認為自己錯只是受人誤導而已,絲毫沒有反思自己,說明網絡的公民意識依然十分差劣。
目前能做的,只有教育公眾明白網絡信息並不全然可信,並呼籲報紙電視不要盡信網絡消息,防止虛假消息的進一步傳播。更加適當的做法,就是通過傳統媒體所屬的網站發佈真確資訊,令不實消息有渠道澄清。
李炘
書籍《興挑者言》,2007年10月
註釋
- 連署網站:http://www.gopetition.com/region/237/8314.html
- 陳章太(2006年4月7日),〈我國當代語言規劃史上的兩件大事〉,光明日報http://www.gmw.cn/content/2006-04/07/content_396323.htm
- 謝新洲、王宇(2003年08月19日),〈「沉默的螺旋」假說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實證研究〉,新華社(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8/19/content_1033425.htm
- 胡興榮(2004年11月30日),〈新聞哲學觀念論之自由主義傳播〉,中國新聞研究中心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7526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