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輕視邊緣化危機

財政司司長許仕仁在中國十一五規劃研討會上演講(網絡圖片)

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先生,在3月21日的「中國十一.五規劃研討會:香港的角色」論壇上,提出香港邊緣化的問題。許司長說:「面對珠三角城市這些基礎建設的發展,它們又在位置上較接近貨物的源頭,我們必須正視香港被邊緣化的問題。」這個說法是很深刻的。

可惜的是,這個重要的議題,正如香港的一切重要議題,在喋喋不休一段時間後,就被人淡忘了。最近,中國銀行在香港上市,邊緣化問題被重新炒熱,認為香港不會邊緣化的聲音日趨高漲。不少人覺得,香港股市已經成為中國的「主版」,可以為中國的發展進行融資和技術上的資源,並認為香港的法制環境、規範化和國際規模短期不會被內地城市取代。

不應曲解邊緣化原意


這兩種說法其實是兩條沒有交叉的平行線,「十一五」規劃將香港定為於「金融、商貿、航運」三個「中心」。可想而知,許司長在談論邊緣化問題的時候,主要是針對物流業,而中行上市,則是金融業的範疇。

物流必須有「物」才可以「流」,內地物流的基礎建設發展起來後,確實看不到廣東的企業有任何理由輾轉到香港去出口海外。那麼,三個中心之中,至少「航運中心」的地位就值得擔憂了。而中行上市,只是一個「輸血工程」,和允許內地企業到港上市、實施CEPA、人民幣流通、開放內地居民來港旅遊等性質相同。被輸血自然沒有什麼不好,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如果香港長期都處於要中央輸血的角色,根本就沒有可能成為領導潮流的「亞洲國際都會」。

軟件優勢僅能保持十年


撇開對許司長擔憂的曲解不談,否認香港存在邊緣化問題的意見,多數都認為香港的優勢在於人才、政治制度和法律,這些優勢在數十年內不會被內地取代,他們將這些優勢稱之為「軟件」,並認為軟件比硬件(基礎建設)還要難學。

當然,內地要提昇金融方面的國際公信力還需要一定時間,不過十年之後呢?眾所週知,現在內地發展一日千里,香港主要面對內地,特別是廣東省的競爭。去年廣東的GDP達到了21701.28億元,按現行匯率折算為2648.44億美元。廣東省長黃華華更加表示,希望在「十一五」規劃結束前,將廣東省的GDP超越台灣。僅僅在2000年,廣東的GDP才剛剛超過1萬億元,六年翻了一倍,這種飛速增長,不得不說是令人羨慕的。

相信在二十年前,大家都不會相信內地的硬件可以超越香港。十年後,國內城市在軟件上也會建設起來,如果沒有很好的規劃,到時我們又怎麼辦?

是否還需要提供服務?


鮑曼(Zygmunt Bauman)、湯姆林森(John Tomlinson)在論及全球化時,曾經提出,資本主義的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資本主義不會「再忠於它的出身地」,這句話很有啟發。八十年代開始,香港製造業的工業家就紛紛北移,分三階段進行了去工業化的進程。根據香港政府年報,工業佔本地生產總值已經由1983年31.8%下降到2003年的 11.4%。整個九十年代,香港都是由地產支撐起來的泡沫經濟。

這是香港的「死穴」,現在香港的「三大中心」都屬於服務業,服務業也叫做第三產業,其重點不是取決於香港自身的技術條件,而是中國是否還需要這種服務。隨著中國加入WTO之後,內地為了和世界接軌,必然會完善其自身的制度,那麼香港在服務業的地位也必然下降。

其實這個觀點早就有人提過,不過1997年前香港經濟很好,沒有人當回事;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社會又將注意力放在「倒董」上,到現在才談論這個話題,浪費了將近十年,不得不說是太遲了點。

早在1999年,香港工業家劉永齡就以廣告的形式在《信報》上刊登廣告,討論香港前途,那篇文章叫做〈香港能否恢復昔日繁榮〉。其中對於香港經濟結構有一個比較悲觀,卻無法反駁的觀點。

香港衰落屬於結構性


劉永齡認為,中國歷史上繁榮大城市由於特殊背景產生,也因特殊背景消失而衰落。香港過去繁榮的條件,是因為內地不開放,現在內地開放了,香港的角色也出現變化。他更加以清末的揚州作為例子,指出由於漕運改海運及鹽的專賣權取消,揚州由當時繁榮大城市急劇的衰落,成為一個小城市。這種現象和香港何其相似?

經濟衰落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暫時性的,另外一種是結構性的,暫時性是指一時的經濟不好,基礎沒有破壞,一旦不利的因素消失,經濟又可以回復蓬勃;如果過去繁華的因素不復存在,那麼這種衰落就是結構性的。

至於邊緣化的成因不外乎兩個:一個是別人跑的太快,另外一個是自己跑(轉型)的太慢。要求別人停下來等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只能看看怎麼令自己跑的快點,香港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向上的空間不大,穩住金融方面的舊優勢非常必要,也必須找到新的增長點。

如何保持香港的優勢


工業是已經被香港人所忽略的一個重要產業,同樣是亞洲四小龍的南韓和新加坡,因為工業基礎打的好,復原的非常快。以南韓為例子,在2004年其各產業GDP 比重分別是:農業3.2%、工業40.4%、服務業56.3%;台灣的工業GDP比重也有30.9%。相對的香港的工業GDP比重只有11.3%,而服務業則有88.6%,可以看出經濟發展的失衡。

工業是一個經濟體系中重要的一環,特別是高科技的工業生產,香港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各位不應忘記,在一國兩制的體系下,香港是一個高度自治的經濟體系。雖然關稅已經取消,但是畢竟有邊境的存在,香港不可能像內地這樣簡單直接的列入經濟規劃中。

在港英時代,香港對工業沒有什麼具體的規劃,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Laissez faire),新自由主義深入民心。經濟沒有問題的時候,不管自然最好,但經濟出現結構性問題的時候,沒有個人能夠解決,為將來的發展做好準備還是政府的責任。

經濟的發展,不可能依照人的主觀願望來發展。服務性行業固然是非常重要,不過世界上比較重要的大城市,幾乎都是涵蓋幾個不同產業範疇的。香港在2005年的人均GDP全球排行第五,成功超越日本,如果能夠把握好這個勢頭,投資在各種不同的範疇上,或者是香港另外一次經濟騰飛的機遇。

洋紫荊是香港的市花,生性特別,會開花而不會結果。希望香港的經濟不會如此。

李炘

《校報》,2006年6月10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博客編輯工具

《射雕英雄傳》讀書報告

《西潮》讀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