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操控》書評
![]() |
《媒體操控》封面 |
日本漫畫家坂口尚在《石之花》中寫道:「世上的正義多如天上的流星」。現實中,每個政府皆為其政策尋求合理性。無論是二戰時的納粹德國,還是現代的阿富汗神學士政權(塔利班),都宣稱自身行為符合正義。美國作為普世價值的推廣者,似乎也不能免俗。
筆者最初知道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台譯杭士基)源於他的反戰立場。喬姆斯基在美國《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系列文章,成為反戰學生的「新聖經」。他與薩伊德(Edward Said)、桑塔格(Susan Sontag)三位並稱左翼自由派知識份子的旗手。
《媒體操控》(Media Control)於2002年12月出版,中文版由台灣麥田出版社於2003年2月推出。此書被譽為喬姆斯基最易入門的作品[1],全書僅117頁,通讀不需一小時,但其觀點深刻,難以三言兩語概括。
該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媒體操控——宣傳的驚人成就」(The Spectacular Achievements of Propaganda),共10章,論述宣傳並非社會主義國家的專利,在標榜新聞自由的美國,宣傳反而更為隱蔽且無孔不入,還實現了集體洗腦;第二部分「火星來的記者——反恐戰爭應該如何報導」(The Journalist from Mars; How the ‘War on Terror’ Should Be Reported),以虛構的第三者(火星記者)視角,剖析美國媒體的操作手法。
下品文章動之以情,中品文章曉之以理,上品文章情理兼備,此書堪稱情理兼備的上品。他從威爾遜談到老布殊,羅列大量事實,證明戰前或戰時宣傳常作為轉移國內矛盾的障眼法。喬姆斯基直言:「你得嚇老百姓,恐嚇他們,威脅他們……然後就可以對這些毫無抵抗能力的第三世界軍隊來一場漂亮的大勝仗。」[2]他對美國的批判一針見血。
![]() |
Noam Chomsky |
(一)宣傳vs.新聞
喬姆斯基論及兩種民主,雖未明言,但可以推論:其一是具哲學色彩的理想民主,其二是基於政治現實的操縱式民主。後者認為民眾無法準確判斷公共利益,需由政府或知識份子推動時代進程[3],這與列寧主義的精英政黨(先鋒黨)理論不謀而合。
喬姆斯基雖未使用學術術語,但「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與「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等概念頻頻出現。他所謂的「媒體操控」包含雙重含義:媒體操控大眾,以及政府操控媒體。在操控大眾的過程中,首先影響精英知識份子(即意見領袖),進而廣泛傳播理念。
喬姆斯基關注民主是否被認真對待,批判美國外交政策的雙重標準:一面扶植反動獨裁政權,一面指責他國侵犯人權。事實上,美國很多對恐怖軸心國的批評可以直接套用在美國自己身上。在美國,納粹的屠殺是經常被提起的恐怖事件,而越戰給予的聯想則多是美軍如何反抗強敵,(很多美國拍的越戰電影都是如此),但當本書提到納粹屠殺了30萬猶太人(這個數據存疑),而美軍在越南屠殺了300萬越南人時,確實令人震驚,腦子一片空白。
(二)如何制造民意
喬姆斯基批評美國政府擅長操縱民意,當民意反對海外派兵時,政府視之為「民主脫軌」[4]。隨後,政府啟動輿論機器,通過恐嚇、利誘及愛國主義宣傳,將民眾原先反對的方案強行灌輸給民眾。最後,反對聲音被邊緣化,大部份民眾陷入「沉默螺旋」[5]無力抗衡。
伊拉克戰爭即為例證。儘管未發現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美國仍出兵伊拉克。布殊(George W. Bush)在美國史上最大反戰遊行後表示,「有為的」總統需主動推動時代巨輪[6],並認為應先開戰,後獲取民意支持。
無奈的是,通過國家機器的大量宣傳,民意確實轉向支持戰爭。布殊將反恐議題置於公共議題之上,即使社會福利削減,仍成功連任[7],凸顯民主的可操控性。
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的《美國參考》直言:「(薩達姆)保留了生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知識、材料、手段和意圖,並可能將其傳授給恐怖主義敵人。」布殊的行動「使美國和世界更安全。」[8]僅憑意圖即可開戰,顯示美國沒有是非標准,唯一的標准就是「美國利益」。
製造共識的流程是由政府制定議題,經知識份子宣傳,最終形成社會「共識」。此共識並非民意自發,而是被推動而成。
喬姆斯基雖年逾古稀,其洞察力敏銳,詞鋒犀利。反對者批評他及左翼自由派是「沒有愛國心的知識份子」,或誇大媒體作用、輕視民眾理性。然而,書中事例都令人難以反駁。
(三)知識份子和民意的確立
喬姆斯基認為,無論政治體制如何,「製造共識」的手法皆有效。他指出,西方杜威派知識份子與列寧主義的宣傳方式相似,通過知識份子,民眾的政治立場可在數年間轉變[9]。
此現象在中國亦可見:從文革時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到「致富光榮」、「資本家代表先進生產力」,知識份子發揮關鍵作用。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改革,如人民公社、改革開放、六四事件及資本家入黨,皆先通過社論影響知識份子,製造輿論,再順利推行政策,民意隨之轉向。
在香港,政治團體亦尋求高級知識份子支持。基本法23條立法時,大律師梁家傑、余若薇等人反對立法,對學生及知識份子影響深遠。反觀港府宣傳僅靠「阿叻」等歌星,技術明顯不及美國。當保安局長葉劉淑儀指責反對者(如的士司機、酒樓侍應)不懂法律時,市民輕易引用律師觀點反駁。最終,政府宣傳失敗,50萬人「上街」,成為經典案例。
結語
《媒體操控》深入剖析美國宣傳手法,批判其雙重標準,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讀物。語調輕鬆,文字簡練,有助理解美國政策,並讓讀者更易篩選美國新聞,重新評估其真實性與可靠性;同時,也可借鑑傳播與宣傳技巧。
喬姆斯基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的時候曾說過,美國是「全世界最好的國家」[10],看似與其批判相悖,實則辯證統一:他的批判源於對美國憲法與立國精神的熱愛,書中事實正是對政府歪曲民主與人權的揭露。他是當之無愧的愛國者。
李炘
新聞及傳播學系功課,2005年6月1日
註釋:
- 喬姆斯基:導讀〈張錦華:是宛如真實的表述?〉,《媒體操控》,P.17
- 喬姆斯基:〈敵人來了〉,《媒體操控》,P.62
- 喬姆斯基:〈民主的旁觀者〉,《媒體操控》,P.35
- 喬姆斯基:〈宛如真實的表述〉,《媒體操控》,P.49
- 沉默螺旋的理論由西德的諾爾紐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於1970年代提出,參考自:http://www.get.com.tw/counter/master/teacher/t49.htm
- 《成報》,2003年12月16日,http://www.singpao.com/20031216/local/491870.html
- 不少美國人支持布殊連任的理由就是「覺得打倒伊拉克以後覺得更加安全了」,新華網,劉愛成:專題:美公布911最終調查報告(2004年7月):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7/24/content_1638443.htm
- 《美國參考》,〈布殊說盡管沒有發現WMD 美國也有理由推翻薩達姆〉,美國參考:http://usinfo.americancorner.org.tw/archive04/1008bushiraq.htm
- 喬姆斯基:〈民主的旁觀者〉,《媒體操控》,P.35
- 所羅門:〈學者派頭的鼓吹者——近訪喬姆斯基〉,《紐約時報》,2003年11月2日:http://guancha.gmw.cn/2003-11/031112/031112-02.ht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