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拼音輸入法最新版本備份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LEE Yim 10月 01, 2018 谷歌拼音輸入法在2018年6月宣布不再提供下載鏈接,這對於不少喜歡用拼音輸入法的人來說是一個噩耗。 這裡提供一個備份,版本是2.7.25.128,即官方的最後一個版本,(至於坊間說的什麼2018版本完全是胡說八道,因為根本就停止更新了,不會有什麼什麼2018版) 本人沒有對文件做任何的修改,可以正常在win10安裝使用(可以輸入繁體),除了不能自動更新字庫外沒有問題,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載。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吶喊》讀書報告——絕望的否定之否定 LEE Yim 11月 29, 2002 《吶喊》封面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1] 魯迅,一個注定和中國命運聯在一起的人,一個無疑是影響一代、幾代,或許幾十代中國人的人。然而,除了知道他是偉人、文豪、白話文先驅等,對他還有多少瞭解? 魯迅是一個偉人,但他畢竟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喜怒哀樂,有時也會發怒大罵「一個都不寬恕」,這是可以接受的人之常情,畢竟魯迅是人而不是神。 台灣將魯迅貶的太低,內地又將魯迅抬的太高。魯迅一生提倡「破除迷信」,但往往我們就是掉進了或「神化」或「醜化」魯迅的圈套之中,完全接受權威對魯迅的標注,無論如何不是好事。誠然人生在世,早已接受各種觀念,斷不可能絕對客觀公正,筆者還是想不設任何前提地評論《吶喊》,並針對「傳統」的,或市面流行的魯迅評論做一評述。 上面說魯迅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並沒有任何的夸張。魯迅先生離世已有六十六年了,然而,在華人世界裡,幾乎每年都有關於他研究、解讀、評論或是紀念文章的出版,魯迅的全集也再版過數十次[2],如果你今天在互聯網上打魯迅二字,可以找到兩千多個有關的網站,更甚的是,我們這一代都是讀魯迅的孩子,我們都讀過魯迅的書、知道阿Q和孔乙己、也都以白話文寫作…… 魯迅以小說和散文最為著名,《吶喊》則是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某程度上來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許多富有影響力文章都收錄在《吶喊》裡,諸如〈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藥〉和〈故鄉〉等,這些文章大部份收錄在當時最出名的進步刊物《新青年》裡,由〈狂人日記〉開始,魯迅的名氣越來越大,到了寫〈阿Q正傳〉時魯迅已經是一代宗師了。 魯迅對於國民政府的不滿是很輕易表露在字行間的,魯迅說:「我覺得許多烈士的血都被人們踏滅了,我覺得什麼都要重新做過。」(載自〈華蓋集.忽然想到〉)魯迅對於封建主義進行了深入的批判,如〈狂人日記〉中描寫的禮教吃人、〈孔乙己〉中描寫的人民的麻木不仁、〈藥〉中描寫的人民的愚昧無知等,相信這就是對「半封建半殖民地」,這一我們沒什麼感性認識的名詞的最好注腳。 儘管,時局是這樣的不堪入目,魯迅沒有像當時的一些文人(如張... Read more »
香港愛國商人視角下的另類改革開放史──評石中英傳記《英氣》下卷 LEE Yim 10月 05, 2025 石中英傳記《英氣》下卷近日出版。該書上卷聚焦其青年時期投身左派社會運動的經歷,他在六七事件中印製及藏有傳單(尚未派發)而成為青年政治犯,封面以紅色致敬那個火紅年代。下卷則轉向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後,主角如何從左派機構下海經商,最終成為國際買辦的往事,封面換成劍橋藍,象徵人生新篇章。 下卷共七章,另附四段「餘韻」。內容由創辦時代電腦、承接「紅色經濟圈」電腦化業務起筆;到入職工聯會屬下的華南旅行社,主責拓展內地旅遊;再到從事國際買辦,直至成為中國彩色電視大屏幕彩管的「造王者」。書中展現了主角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如何把握機遇、成就自我,並折射出香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的特殊角色,頗具啟發性。 香港之所以成為「東方明珠」,與中國改革開放密不可分。然而,本書副標題卻是「一本你不知道的另類香港史」。誠然,市面上不乏關於改革開放的著作,探討港商北上的研究亦屢見不鮮,這段歷史本不應如此「另類」。但從英殖時期香港愛國青年的視角審視整個改革開放歷程的作品並不多,這正是本書的獨特價值所在。 談及改革開放,人們常以蘇聯為比較對象。許多人認為蘇聯解體源於戈爾巴喬夫先推政治改革、後行經濟改革。然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戈爾巴喬夫最初亦計劃優先推動經濟改革,其標誌包括1987年通過的《合資企業法》,允許外資與蘇聯部委、國企或合作社成立合資企業;同年稍後通過的《國有企業法》,則允許國企依市場需求決定產出,履行國家訂單後可自由處置剩餘產品,實現自負盈虧。這些措施與數年前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頗為相似,且均早於1988年啟動的政治改革。甚至,政治改革在某種程度上旨在削弱國內保守派與烏克蘭勢力(如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幫),以推進更深層次的經濟改革。 披露超級聯絡人細節 儘管有中國的成功示範,蘇聯亦曾招商引資,但最終還是失敗解體,中蘇兩國差異何在?據傳戈爾巴喬夫曾分析,中國改革成功得益於香港。國際關係學者指出,香港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結構性作用,在於憑藉港英時期建立的法治與專業制度,承接並消化國內一切需經市場運作的資金、投機與投資,同時不影響內地民眾日常生活。該學者強調,香港人在此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關鍵角色,幾乎所有境外資金、技術、管理與投資均經香港引入。他的直接證據是:約七成外國直接投資(FDI)透過香港進入中國大陸。 然而,這種宏觀論述雖有一定道理,卻未觸及政策落地的細節。改革開放並非一宣布,港資與國際資本便蜂擁而至... Read more »
《西潮》讀書報告 LEE Yim 11月 15, 2001 《西潮》封面 內容簡介 顧名思義,《西潮》指的是西方傳來的潮流。作者蔣夢麟以個人經歷為主線,記錄了從1842年《南京條約》簽署到1941年珍珠港事變期間,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深遠影響。故事從作者寫作此書的地點——戰火中的昆明開始,回憶兒時的清王朝、留美求學的瑣事、民國初年的動盪以及八年抗戰的艱辛,最後回到戰時的昆明,結束對中國歷史的回顧,並對「現代」中國作出評述。 香港考試局將《西潮》歸類為散文,作者自認為只是個「故事」,台灣出版社則多稱其為傳記。這些定位各有道理,而以香港考試局的「散文」定位最為恰當。雖然書中記述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具有自傳性質,但作者夾雜了大量對中國民族性、社會、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問題的分析與評述,超出了普通自傳的範疇,也難以簡單歸類為故事。因此,「散文」這一較靈活的屬性更適合定義此書。 文章結構 此書共分七部,計34章,分別為:第一部「滿清末年」(第1-8章)、第二部「留美時期」(第9-11章)、第三部「民國初年」(第12-16章)、第四部「國家統一」(第17-20章)、第五部「中國生活面面觀」(第21-24章)、第六部「抗戰時期」(第25-31章)、第七部「現代世界中的中國」(第32-34章)。 前六部回顧了作者經歷的中國近代史,其中第六部「抗戰時期」著墨最多。第七部「現代世界中的中國」篇幅最短,以評論為主,在風格、文字和技巧上與前六部有明顯差異,相對較為客觀。其中的三章:〈中國與日本——談敵我之短長〉、〈敵機轟炸中談中國文化〉、〈二次大戰期間看現代文化〉,均可獨立成篇。 內容評論 《西潮》以個人視角串聯中國近代史,結構宏大,反映了一代青年在大時代中的所思所想。 蔣夢麟曾任北大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商務印書館主編等職,與孫中山、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袁世凱、胡適等近代史重要人物均有交集。閱讀此書猶如觀看一部「歷史劇」,增添了感性認識。 作者常引用中國典故,展現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同時支持西化以實現國家富強,並描寫這一過程中的問題,成為全書主線。 然而,本書亦有不足之處: 1、結構鬆散 部分章節主題跳躍,作者想到什麼寫什麼。例如,第六部第25章論述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聚焦日本和朝鮮,順帶提及越南與緬甸,隨後突然轉寫抗戰。第29章重提此主題,卻轉而聚焦越南與緬甸,日本和朝鮮成為附帶內容。兩章同屬一部,時間差異... Read more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