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經濟餅 可促上流紓怨氣?
![]() |
如何提高青年社會流動性,或已成為港府應對挑戰的主軸。(資料圖片) |
政改遭大比數否決,對特區政府和建制派造成了一定的打擊。不少學者認為激進勢力會因此士氣大振,社會將會更加動盪。但同時,政改被否決也減輕了特區政府的即時壓力,起碼第二次佔領運動很難在短期內發生。如果能夠利用這段時間理清施政思路,社會形勢依然有機會化危為機。
提高社會流動性 不止增收入
對此,特首梁振英曾將社會流動性不足視為主要原因;運動結束一個月後,《施政報告》提出青年發展基金支持創業,兩者遙遙呼應。而年初立法會秘書處也發布了名為「香港的社會流動」的《研究簡報》,同樣呼籲提高社會流動性。顯示社會流動性可能已經成為港府應對挑戰的主軸。
在政改的關鍵時刻,社會注意力無可避免會集中在政治議題,對於社會流動性問題的討論未見充分。在後政改時期,政府有精力,也有必要重新檢視施政思路。目前最成熟的項目,莫過於《施政報告》的青年發展基金,這個計劃會以資金配對的形式,支持非政府機構協助青年人創業。有輿論認為目前的3億資金比預期的5億少,不足以解決目前青年流動性的問題。但其實,無論是3億還是5億,以香港目前資本高度集中的經濟框架,再多的資金投入,或許也只能以各種方式流回地產、金融等行業當中。
一般而言,社會流動性指的是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的變化,要提高社會流動性,不僅要增加青年收入,也要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因此,提高青年社會流動性一個必要條件是經濟增長,立法會《研究簡報》曾表示:「經濟持續增長是社會改善收入流動性的關鍵。」而支持更多的青年創業,無論會否改善收入,由打工仔變老闆,也確實能夠暫時提升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不過,近十年來,社會對流動性的討論不可謂少,在SARS疫情之後的《2004年施政報告》,已經提出鼓勵青年創業。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討論流動性問題,應該具備新的高度和深度。
由政治的角度看:資本主義較為擅長財富創造,卻不擅長財富分配,社會主義正好相反。這又形成了重視經濟增長和重視分配正義的兩種觀點,通常情況下,右翼解決社會矛盾的方式是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社會流動,從而淡化矛盾。而左翼的方式多是重新分配社會資源,如採取累進稅、提高福利等措施。
英治期間 左右翼政策可平衡
左右翼政策交換實施的方式,並不只有依賴政黨輪替才能實現,在沒有政黨政治的港英時期,當自由放任政策出現問題時,港英果斷採取了實際上較為干預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在1979年,時任財政司夏鼎基就表示過:「必須承認有時候干預是實事求是的做法」,顯示施政手段可以十分靈活。
說回香港,《基本法》第五條規定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又將長期繁榮穩定視為原則,很容易被理解為,香港只能採用右翼的方式——即以經濟不斷增長抵消社會矛盾帶來的影響。在這種理解下,以經濟增長增加社會流動性,變成了解決青年問題的唯一手段。
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史教授兼系主任葛瑞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在《父酬者:姓氏、階級與社會不流動》一書中考察了過去700多年的很多社會,發現快速的社會流動性並非常態,而是特定歷史的偶然。正如社會學者伍錫康、鄭素薇、珍妮特薩拉夫和黃紹倫等都曾指出,香港在1997年前的社會流動性受到了移民潮的影響,使得中下階層獲得了暫時性的向上流動,這種現象無疑也屬於歷史的偶然。然而在後佔領時代,導致社經結果不平等程度的體制很少得到認真討論。
保分配公義 防不患寡患不均
長期繁榮和長期穩定兩者如何平衡,是這次政改以至上年的佔領運動所帶出的重要議題。《論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尊重一國兩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長期繁榮穩定的前提下,如何保持分配的公平正義,值得社會更多討論。
李炘
Roundtable教育及全球發展部研究員
刊於香港《經濟日報》,評論,2015年06月26日,http://www.hket.com/eti/article/099a0965-1377-4bc5-ae47-7dd8f2556f2c-66031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