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優先」? 甚麼是香港人?
新民主同盟立法會議員范國威(資料圖片) |
新民主同盟立法會議員范國威,在12月10日提出了「港人優先」議案,雖然最終遭到否決,卻把本土思潮由街談巷議帶進了議會。
「港人優先」議案 本地思潮進議會
表面上,港人優先合乎情理,特首提出過「港人港地」的優先政策,人口承受能力也是過去幾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熱門話題。但在過去的佔領運動中,本土派喜歡用「港豬」形容不支持他們的一般市民,又用「左膠」形容堅持普世價值的社運派。說明本土派口中的香港人與一般定義存在分歧。
街談巷議怎麼說都無所謂,制定政策卻依賴清晰的定義,需先定義甚麼是港人,相關政策才有落實的可能。為免一朝醒來,很多人忽然喪失港人身份,甚麼是本土派口中的香港人,已經成為一個值得對待的話題。
法律上,在香港住夠七年就是香港永久性居民,范國威口中的港人可能也是這個意思,卻未必令其他本土派滿意。去年10月,《人民日報》將新移民形容為「新香港人」,旋即遭到本土派圍攻,如中央政策組前全職顧問練乙錚教授,就用了「稀釋」一詞形容內地新移民對香港人概念的衝擊。說明法律上的香港人,非但不是本土派的自己人,連同路人也未必有資格。
血統劃分身份 本土派失精英
今年2月17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孔誥烽。在報紙撰寫了「甚麼是中國人?」一文,認為中國人的定義在血統劃分的種族民族主義(racial nationalism)和價值認同的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之間搖擺不定。他的觀點值得參考,不過用同等標準定義港人,也會帶來更多問題。
以血統的角度去看,香港以華人為主毫無爭議,次一級的劃分則是省籍。香港各種同鄉會多不勝數,除了佔主流的廣東人,潮州、客家和福建人,在商界有着重要比例。上海背景也佔據政界一定份額。用單一的省籍作為劃分,本土派無疑要冒着喪失大量精英的風險。況且,廣東話雖是本土派旗幟之一,廣東人卻是不少本土派要排斥的對象,本土派很難用種族民族主義界定港人身份。
香港多元 「中環價值」Vs「旺角價值」
用價值認同定義香港人,對移民城市來說十分適合,而效忠和認同憲法,則是價值認同的最佳方式,美國入籍的要求就是一例。不過很多本土派對《基本法》提出異議,動輒要求修改,更談不上甚麼效忠。主流泛民2004年提出的「香港核心價值」,又一直缺乏廣泛認受性——早有人批評過,在香港多元的格局下,精英的「中環價值」和草根的「旺角價值」截然不同,難以融合。
退一步說,就算香港價值確實存在,其內涵也頗成疑問。在七十年代之前,香港人的概念尚未普及,不存在本土派口中的香港價值;而回歸之後的文化又被本土派所排斥。因此,本土派心目中的「香港」,只有1980到1997的短短二十年。諷刺的是,這段時間正是大量內地移民來到香港,為香港帶來勞動力和經濟活力的時候。
把短短二十年光景視為永恒,並作為價值加以守護,是否空想有待大家討論。值得注意的是,自1997年以來,不僅香港發生變化,全世界也受到資訊科技革命洗禮,對人類社會的價值認同帶來深遠影響。
殖民地最黃金的彭定康時代拿到今天,有善治無民主,也必飽受非議。本土派一旦將回復港英時代的生活作理想,就難以繞過殖民統治的政治模式,只能喪失追求民主的道德高地。
排斥性大 本土派主張難操作
身份認同確實是一種構建出來的概念,但這種概念是否能夠受到歡迎,廣泛被人接受,則是問題的關鍵。蘇聯和南斯拉夫都曾建構一種超越民族的身份,卻紛紛以失敗告終,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民族矛盾依然存在,身份構建也在不斷完善當中。
中國人作為一種概念,為大部分人所接受,必然存在極大的合理性。同理,香港人的身份,一樣存在合理性,但香港人的身份卻得益於不需要同時否定中國人的身份,這正是港人身份無人質疑,樂於接受的原因。
本土派可能都是香港人,香港人卻不都是本土派。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本土派口中的香港人,只是指他們自己。罵蝗蟲,港豬和左膠對本土派來說可能很痛快,但如果一種身份認定,會排除當地過半人口,這種主張就不具備操作意義。
當甚麼是香港人都無法清楚定義,就根本無法定義甚麼政策才是港人優先。在繼續提出議案之前,還請本土派先建立共識,釐清甚麼是他們心中的香港人。
李炘
Roundtable教育及全球發展部研究員
香港《經濟日報》,評論,2014年12月27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