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分析方法》書評

《媒介分析方法》封面

《媒介分析方法》是一本教學用的教材,叢書的主編認為,這本書不是方法論、媒介調查、內容分析之類的技術書籍,筆者完全認同他的看法,雖然就題材上來說,此書包含了方法論、媒介調查、內容分析等課題,但是由於篇幅所限,令之不能成為技術性書籍。[1]

作者Arthur Asa Berger 將媒介的分析方法論分為四種,「記號學分析方法」、「馬克思主義分析方法」、「精神分析的批評方法」和「社會學分析方法」。此書第一篇是闡述四種分析方法,第二篇是用第一篇的分析方法,模仿四種不同的分析寫作評論。

結構合理,易於閱讀,而且很薄,是一本很好的入門讀物。但是也正因為很薄,很多概念不清晰,部份內容更存在硬傷,筆者評論的重點將集中於此。

1.界定篇存在的硬傷


1.1 社會學分析方法是什麼?


在社會學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一章中,作者羅列了很多概念,諸如疏離感(Alienation)、脫序(Anomie)和階級(Class)等[2],這些概念分屬不同學派,混合在一起似乎不能成為完整的分析圖譜。

現代社會學分三個主要學派,分別是沖突學派、功能學派和符號互動學派,三個學派的關注焦點都不相同,對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或結論)更加是南轅北轍。此書沒有將三個分析方法區分開,不知道作者運用的是何種學派的分析方法,似乎也沒有能力解釋社會學作為一個整體分析方法的可能性。

沖突學派源自馬克思主義,馬克思認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3]而沖突是人類歷史進化的動力:「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本來將馬克思主義獨立成章是有利於討論的,但是一些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概念(如疏離感)又放在「社會學分析方法」討論,不免產生混亂。

而功能學派主要討論事件(或事物)在社會上的功能,比方說,肥皂劇的功能可以是舒緩大眾的精神緊張等等,但此書也沒有深化討論。

作者認為社會學是嚴謹的科學,很多問題必須量化,比如說,觀看某一電視節目的男女比例,就必須用統計學的方法來考察,然後對現象做出解釋。遺憾的是,此書沒有使用數據來證明書中的任何觀點,給人武斷的感覺。

1.2 基本概念的偏差


除了分類造成的混亂之外,書中對於疏離感、脫序和階級等定義,也有欠深入的分析。
比方說「疏離感」最早是黑格爾(W. Georg Hegel)提出的,指「理念」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對立的形式中實現自己的運動[4],隨後深化這個概念的馬克思則將「疏離感」分四個層次,主要討論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下,人和人關係長期處於競爭,而不是協作,所產生的關係異化,書中並沒有論及這層意思,僅指隔離他人的感覺,有依照字面解釋之嫌。

再者,「脫序」是迪爾凱姆(或譯為圖爾幹,Durkheim)的概念,也是因為生產關係的轉變而產生,但是書中也沒有深化這個概念背後的意義,討論十分空泛。

在論述功能學派的觀點時,作者以媒體可以促進消費為正面功能,而「給買不起廣告產品的觀眾帶來焦慮」為負面功能。是站在泛消費主義的立場論述,沒有嘗試解釋為什麼促進消費是正面功能。

最令人疑惑的是「階級」的部分,作者以教育、收入和職業作為劃分的因素[5],則可能將階級和階層的概念混淆了。正確的「階級」劃分應該是以「收入的方式」界定,而不是「收入的多少」。例如資產階級掌握生產資料,依靠利潤為主要收入;而無產階級沒有生產資料,以薪金為主要收入等等。混雜了教育、收入和職業的劃分,應屬韋伯(Max Weber)的階層理論(即:階級(class)、地位(status)以及權力(power))。同時,書中指出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媒體喜好傾向,卻也因為缺乏數理化分析而流於空泛。

2.應用篇存在的硬傷


應用篇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相同的問題,應該更有助我們理解問題,但是應用篇明顯出現用一種主要的方析方法討論一個課題的毛病,像「東方快車謀殺案」就集中用記號學派和馬克思主義來分析,其余兩種分析方法轉為附加;「美式足球」則主要用社會學(雖然不知道是什麼學派)和記號學派,馬克思主義和精神方析的批評方法轉為附加。諸如此類。這樣並不能夠有條理的分析一個課題,不同的課題之間的界定既不清晰,也沒有關聯,篇幅更加大不相同。

二、由於定義出現若干問題,所以此書在應用上也出現很大的毛病,以下逐章批評。

2.1 東方快車謀殺案


作者在這裡中運用記號學派的嘗試是不成功的,作者說,懸疑小說受歡迎是因為讀者可以由動作、話語、事物等零碎的片段找出有意義的符碼[6],但是卻忽略了此書的要旨——小說作為整體出現,攜帶了怎麼樣的符號意義?

馬克思主義注重階級沖突,此書中竟然宣稱「偵探本人是具有革命性的」,同時並沒加以解釋,按照傳統馬克思主義觀點,國家是暴力的機關,偵探的角色是維護建制,並不可能有革命性。可幸的是,這裡也涉及了一些符合馬克思分析法的論述:這種偵探小說讓大家認同,普通人不具備破案的聰明才智,只好把掌握社會的權力交給精英階層,唯這個觀點也沒有好好深化。

如果套用社會學的分析,社會議題有普遍性和恆長性,那麼這種偵探小說就不可能具備社會學的條件,畢竟這種精心安排的謀殺案並不時常發生在我們周圍,也不可能說單獨的一本小說的成功具備什麼社會意義。

2.2 美式足球賽面面觀


作者試圖在這個章節中證明美式足球取代宗教的作用,特別是用記號學派的方法分析「運動員明星vs聖者」、「售票vs捐獻」的類比處理,但是這個類比是混合了功能學派(Functionalist Thought)的分析方法。[7]

比較成熟的是馬克思主義在這裡的運用,如轉移社會矛盾維護建制等等。

2.3 服飾廣告中的性愛象征


本章和科目關聯不大,唯一相關的是「疏離感」的課題,由於作者對「疏離感」片面化定義,導致此書的分析也出現問題。摘錄書一段:「馬克思主義者對於這張照片擁塞情形會認為是三個女人關係疏離的反映,隨著三個人互相觸及身體、卻毫無察覺彼此的存在情形而散發出來。我們必會認為,這些女人都在追求隱秘的奇思幻念。」[8]這明顯和公認的定義有偏差,應該列為「精神分析的批評方法」更為恰當。

2.4 全天候新聞廣播與美國資產階級


這章節是全書最令人滿意的章節,論述非常清晰完整,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來評論24小時「滾動式新聞」受歡迎的原因。24小時新聞是源於資本主義的競爭關係,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非常疏離,需要新聞將人和人的關系重新建立起來。人們被迫接受大量零碎的信息,而這種信息多數不涉及政治和深入的分析,反而轉移人們對政治事物的視線。在香港,最好的例子就是有線電視的24小時娛樂新聞台,報導的新聞都是明星、明人的生活,即使不了解這些,也不會對生活造成任何影響,但不知道這些新聞卻又減少和其它人溝通的可能。

本章也分析了美國不同階層對於閱讀新聞的喜好——中產階級對新聞的渴求大於無產階級,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於無產階級沒法負擔報導中的大量優質生活,也接受了媒體闡述的觀點,成為宿命論者,對於新聞事件關心比較少,媒體服務的對象因此集中於中產階級。但是,究竟先有中產階級喜好媒體,還是媒體首先迎合中產階級,相信又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媒體都由人控制,控制這些都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為了自己階級的利益,必然在消息來源、議題設定上下功夫,可能由於已經脫離本書的主旨,所以此書沒有論述到資產階級如何控制媒體。

3. 結論


除卻此書的對於定義的錯誤,和由於將社會學「渾然一體」而產生的混亂,此書對於記號學分析方法以及佛洛伊德等部份的介紹,還是有參考價值的。尤其是記號學分析方法較像嚴謹的學術書籍,但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學部份就非常難以令人滿意。

加上,此書還有一個翻譯書籍的通病,就是文字非常繞口難讀,經常有超過20字的長句。同時,書籍是在美國為美國的讀者而寫的,這些例子香港讀者沒有感性認識,如《東方快車謀殺案》在美國可能是家喻戶曉的片子,對於真正的「東方」讀者就比較陌生了。

看完此書,確實可以模仿以上三種(社會學除外)的媒體評論方法,就這一點上來說,作者的目的已經達到了。筆者希望有一本更加嚴謹的,帶有技術性的書籍可以取代此書,但是如果目前還沒出現的話,這本書還是必須一看的參考讀物。

Arthur Asa Berger: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1991)
《媒介分析方法》,黃新生翻譯,遠流出版,傳播學名著譯叢
1994年第一版,1997年第三版

李炘

傳媒社會學功課,2005年4月10日

註釋

  1. 陳世敏:〈代序〉,《媒介分析方法》,P7
  2. BERGER:《媒介分析方法》,P.86
  3. 馬克思:《共產黨宣言》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big5/marxists/marx-engels/18480000.htm
  4. 楊慧林:《文學批判關鍵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http://www.cass.net.cn/chinese/s16_sws/keywords/key_wxpp.htm
  5. BERGER:《媒介分析方法》,P.86
  6. BERGER:《媒介分析方法》,P.108
  7. BERGER:《媒介分析方法》,P.120
  8. BERGER:《媒介分析方法》,P.13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射雕英雄傳》讀書報告

《吶喊》讀書報告——絕望的否定之否定

馬克思主義簡介:政治經濟學2 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