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古蹟遊


「舊嘢冇好」定「舊嘢係寶」?不同人會有不同看法。有人會覺得歷史建築沒有價值,甚至阻礙經濟發展,但是將舊的文化全部破壞掉,我們的城市又會留下什麼?本期《週末遊樂Guide》為你介紹幾經變遷的老區——灣仔,一同遊歷該區多個歷史古蹟,對他們認識多一點,重拾舊時美好的回憶!

灣仔出名古蹟多,因為它是香港最早發展的一個地區。在香港成為殖民地後,就將香港島北岸劃分成為中環、上環、西環和下環等「四環九約」,其中下環就是今天的灣仔。這個分區方法在1857年開始使用,直到二戰之後才停止使用。

保育的方法一般來說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將建築物修改成為博物館,例如「甘棠第」修建成「孫中山紀念館」;另外一種是將建築物改變用途,例如灣仔的大王東街的「和昌大押」就成為了高檔餐廳。但是兩者都無可避免要遷出居民,改變了建築物的用途,令之失去了本來的風貌。

灣仔民間生活館

灣仔民間生活在藍屋


想知道舊時灣仔區居民的生活情況?不妨到藍屋逛一逛。藍屋地下一層已經搖身一變,成為「灣仔民間生活館」,用以展示灣仔區居民的文化特色。這個項目現在由聖雅各福群會的負責。聖雅各福群會的傳訊主任周希旋對我們說,這是香港少有的保育概念——在不改變建築物用途的情況下,保育和推廣灣仔的地區文化特色。

藍屋原址曾是「灣仔街坊醫院」,在1922年拆卸後,曾經成為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姪兒林祖開設的武館,後來改變用途成為住宅,到現在樓上兩層還有居民居住。

周希旋覺得藍屋保育的意義,在於建立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及身份認同。「一般覺得,保育之類的事情,是吃飽了飯之後才去做的,但是灣仔居民很多守望相助的情感,卻可能隨著社會發展而消失。」

聖雅各福群會的傳訊主任周希旋

收集舊物多達300件


因為這樣,藍屋的「灣仔民間生活館」特別重視保護文化的氛圍,由2004年開始,藍屋就開始收集居民的舊物,並將舊物和相關的故事用不同主題在「灣仔民間生活館」展出,目前已經收集了接近300多件舊物,展覽的主題也圍繞著灣仔的文化、習俗、生活模式。

這些舊物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由包裝紙、奶粉罐,到較大型的石磨和中文打字機都有,雖然和一般概念中的歷史文物大相徑庭,但是卻是灣仔居民生活的「活見證」,通過這些物品,可以想像當年居民的生活。

藍屋雖然地方細小,但展出的物品可花你個多小時逐一細味。

親身遊走灣仔 緬懷昔日情懷


除了藍屋,別開生面的「生活文化遊」可說是生動地了解歷史文化的方法,通過邀請灣仔老街坊擔當社區導賞員,進行不同主題的文化旅游介紹,如4月份的文化遊便是是「靈異傳說遊」,專介紹老灣仔口耳相傳的靈異事件,如「日戰時期灣仔有沒有做過『打斃』場?打小人是否始於鵝頸橋?」等話題;而5月則是灣仔區的歷史掌故「街道故事遊」,分享諸如:「春園街的『春園』究竟在哪裡?石水渠街點解無水渠?」等掌故話題,絕對夠地道又有趣!

灣仔民間生活館

地址:石水渠街72-74號
網址:http://www.wclive.net/

《頭條網》,2009年4月20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博客編輯工具

《射雕英雄傳》讀書報告

《西潮》讀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