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絕育比人道毀滅更仁慈
根據2005年的統計數據,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每年約「人道毀滅」12,000隻狗和5,000隻貓。然而,近年公布的數字顯示,這一數字已攀升至每年約20,000隻流浪貓狗,相當於每天有40至50隻動物失去生命。漁護署的獸醫坦言,被遺棄的動物大多「九死一生」。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無數生命的消逝。
被「人道毀滅」的動物中,不乏雪橇犬、金毛尋回犬和拉布拉多犬等名貴品種。遺棄原因難以盡數,專家推測,除了飼主對寵物失去興趣外,部分動物因不再「流行」而乏人問津,淪為街頭流浪者。更令人不安的說法指出,有些人為維持寵物市場價格,故意減少其數量。與此同時,香港每年仍進口約4,500隻寵物貓狗。一邊無情殺戮,一邊持續交易,這種矛盾令人唏噓。
單靠捕殺無法解決問題
然而,現實不容忽視:香港的都市環境無法承載大量流浪貓狗,否則將嚴重威脅公共衛生。以南丫島為例,這座僅13.55平方公里的小島居住著約700隻流浪貓。若不加以控制,其數量將呈倍數增長。一旦超過環境承載極限,貓群間可能因爭奪資源而打鬥,或因生活條件惡化而疾病叢生。這種「自然淘汰」對動物而言同樣殘酷,因此控制數量勢在必行。
不過,依靠捕殺控制流浪動物數量的方式未必有效,動物的繁殖與食物供給和生存空間息息相關:充足的營養加速性發育,縮短繁殖週期;大量捕殺後形成的「動物真空區」,反而吸引其他地區的貓狗「遷入」。結果,流浪動物數量不僅未減,甚至可能不降反升,問題根源依然未解。
更人道、更有效的替代方案
自2000年起,關注動物權益人士開始推廣以絕育取代人道毀滅。這一方法源於國際實踐。例如,美國洛杉磯在1971年有110,000隻流浪狗被殺,推行絕育後,至1986年數字減半。加拿大溫哥華的成效更顯著:1976年至1984年間,被殺狗隻數從80,000銳減至9,000,流浪狗數量得到顯著控制。
在香港,較知名的「捕捉、結紮、放回原處」(CNR)計劃包括貓隻領域護理計劃(CCCP),獲得漁護署及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支持。其中,南丫島的試驗頗具代表性。當地南丫島動物保護組織的義工每日為貓群提供食物和水,逐一捕捉進行絕育手術後放回原地。對於友善或年幼的貓隻,則盡力尋找領養家庭。絕育後的貓無法生育,數量得以穩定並逐漸下降,同時減少了爭地盤、隨地小便及發情期叫聲對居民的干擾。多年實踐證明,這一計劃成效顯著。
絕育的科學與人性化設計
接受絕育的貓隻會在手術時剪去一側耳尖(雄性剪右耳,雌性剪左耳),作為已絕育的標識。愛護動物協會的獸醫認為,這種方法簡單直觀,相較傳統頸圈更安全,避免動物因頸圈勒傷或不適而受苦。若擔心自家貓咪被誤捕,可佩戴頸圈以示區別,義工見後便不會帶走。
針對狗隻的社區狗隻計劃(CDP)採用類似方法,目前在狗隻過剩的地區試行,逐步展現成效。
結語:尊重生命的更好選擇
絕育不僅比人道毀滅更人道,也更能有效控制流浪動物數量。它避免了不必要的殺戮,保障動物的生存權與尊嚴,同時維護人類社會的公共利益。選擇絕育,是對生命負責的體現,也是對和諧共存的承諾。
文:Jeremy Lee 圖:星島圖片庫
頭條網,2007年11月7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