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潮》讀書報告
《西潮》封面 簡介 故名思義,《西潮》指西方來的潮流。作者蔣夢麟以自己為主體,記錄了從1842年《南京條約》簽署,到1941年珍珠港事變期間,西方文化對中國產生的影響。故事從作者寫作此書的地方——戰火中的邊城昆明開始,回想兒時的清王朝、留美求學瑣事、民國初年的艱苦立業和八年抗戰,最後又回到戰時之昆明,結束了對中國歷史的回想,對「現代」中國做了評介。 香港考試局將《西潮》例為散文,作者自己則認為這只是個「故事」,台灣的出版社多稱其為傳記。以上幾種說法確實都沒錯,又以香港考試局的定位最好。雖然,西潮寫的是蔣夢麟自己的經歷,應屬於自傳。但作者在書中夾雜了大量對中國的民族性、社會、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問題的分析和評述,超出了普通自傳,也難以簡單歸類到故事,所以應該以屬性較不明顯的「散文」做其定位。 作者蔣夢麟做過北大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商務印書館主編等職。和孫中山、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袁世凱、胡適等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都有一些關係,讀來有看「歷史劇」之感,增加了感性認識。作者常用中國典故,對中國文化十分熱愛,但又支持西化來令國家富強,描寫過程中的問題是此書的主線。 此書共分七部,分別是:滿清末年、留美時期、民國初年、國家統一、中國生活面面觀、抗戰時期及現代世界中的中國。前六部中,作者回想中國的近代歷史,其中以第六部——「抗戰時期」著墨最多。第七部「現代世界中的中國」是最短的一部,但也最重要的一部,以評論為主,無論在風格、文字和技巧,第七部都和前五部有很大分別,相對比較客觀。三篇文章都可以獨立成章,「中國與日本——談敵我之短長」、「敵機轟炸中談中國文化」、「二次大戰期間看現代文化」。 評論 此書有三大敗筆:其一是結構混亂,作者想到什麼寫什麼。例如,第廿五章寫中國文化對外的影響,主要寫對日本和朝鮮的影響,附加越南與緬甸。突然告一段落,轉寫抗戰。廿九章又舊事重題,不過主要寫越南與緬甸,日本和朝鮮轉為附加。兩章的論點、論據更多有重覆;北京改名北平後的轉變也寫了兩次,第一次稱之為文化和藝術的中心(廿三章),第二次稱之為中日衝突的中心(廿七章),而廿四章又稱北平仍舊是北京,氣氛情趣不變,如果寫做一章也會更為合適。還有很多地方有「充字數」的感覺,特別是戰時的長沙一章,原本描寫聯合大學建校,卻不但細述住處風景,連書籍和科學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