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愛國商人視角下的另類改革開放史──評石中英傳記《英氣》下卷

石中英傳記《英氣》下卷近日出版。該書上卷聚焦其青年時期投身左派社會運動的經歷,他在六七事件中印製及藏有傳單(尚未派發)而成為青年政治犯,封面以紅色致敬那個火紅年代。下卷則轉向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後,主角如何從左派機構下海經商,最終成為國際買辦的往事,封面換成劍橋藍,象徵人生新篇章。 下卷共七章,另附四段「餘韻」。內容由創辦時代電腦、承接「紅色經濟圈」電腦化業務起筆;到入職工聯會屬下的華南旅行社,主責拓展內地旅遊;再到從事國際買辦,直至成為中國彩色電視大屏幕彩管的「造王者」。書中展現了主角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如何把握機遇、成就自我,並折射出香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的特殊角色,頗具啟發性。 香港之所以成為「東方明珠」,與中國改革開放密不可分。然而,本書副標題卻是「一本你不知道的另類香港史」。誠然,市面上不乏關於改革開放的著作,探討港商北上的研究亦屢見不鮮,這段歷史本不應如此「另類」。但從英殖時期香港愛國青年的視角審視整個改革開放歷程的作品並不多,這正是本書的獨特價值所在。 談及改革開放,人們常以蘇聯為比較對象。許多人認為蘇聯解體源於戈爾巴喬夫先推政治改革、後行經濟改革。然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戈爾巴喬夫最初亦計劃優先推動經濟改革,其標誌包括1987年通過的《合資企業法》,允許外資與蘇聯部委、國企或合作社成立合資企業;同年稍後通過的《國有企業法》,則允許國企依市場需求決定產出,履行國家訂單後可自由處置剩餘產品,實現自負盈虧。這些措施與數年前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頗為相似,且均早於1988年啟動的政治改革。甚至,政治改革在某種程度上旨在削弱國內保守派與烏克蘭勢力(如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幫),以推進更深層次的經濟改革。 披露超級聯絡人細節 儘管有中國的成功示範,蘇聯亦曾招商引資,但最終還是失敗解體,中蘇兩國差異何在?據傳戈爾巴喬夫曾分析,中國改革成功得益於香港。國際關係學者指出,香港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結構性作用,在於憑藉港英時期建立的法治與專業制度,承接並消化國內一切需經市場運作的資金、投機與投資,同時不影響內地民眾日常生活。該學者強調,香港人在此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關鍵角色,幾乎所有境外資金、技術、管理與投資均經香港引入。他的直接證據是:約七成外國直接投資(FDI)透過香港進入中國大陸。 然而,這種宏觀論述雖有一定道理,卻未觸及政策落地的細節。改革開放並非一宣布,港資與國際資本便蜂擁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