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狗心理學

很多人喜歡買幼犬回家飼養,對幼犬來說,父母不在身邊,可以依靠的自然是飼主,教育的責任也自然落在飼主身上。尤其香港這種地少人多的地方,狗隻與人的接觸頻率遠高於鄉村地區,狗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概念叫做「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也就是通俗所說的條件反射。這一理論由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首次證實:他每次搖鈴後才給狗隻餵食,重複多次後,即使只搖鈴不給食物,狗也會因為聯想而流口水。這表明,如果兩件事同時發生,大腦對一件事的記憶會附帶上同時發生的事。 用體罰來阻止狗隻某些行為,正是古典制約的一種應用。許多人認為打狗是最快捷的訓練方式,但這種方法其實隱患重重。道理很簡單,飼主無法精準控制狗隻將懲罰與什麼具體事物聯繫起來。例如,打狗可能讓牠們誤將懲罰與飼主本人、某個環境甚至無關的動作連繫,進而產生心理陰影,甚至對人類失去信任。 狗是極其聰明的動物,記憶力也相當出色。若僅依靠體罰進行訓練,可能讓狗隻對人類產生戒心,甚至在訓練過程中無所適從。長遠來看,這不僅不利於狗隻的心理健康,也會損害人與狗之間的和諧關係。比起恐懼與壓力,一個更溫和且科學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培養出與人類相處融洽的狗隻。 以下是我在養狗過程中總結的心得。這些心得未必適用於每隻狗,具體情況還需飼主根據自家狗隻的個性隨機應變。 首先,要建立統一的「家規」,例如禁止狗隻睡在床上,應該全家一起去執行,不能有些人允許,另些人反對。這樣才能令狗隻明白,有些行為「本身」是不被許可的,而不是有些「人」不允許狗隻這樣做如此,狗隻就不會對個別家庭成員產生反感,也更容易接受規範。 其次,所有的指令都應簡單、明確,每個指令只對應一個具體動作。例如要求狗坐下,應始終使用同一個詞,不能有些時候使用「sit」,有些時候用「坐下」。對於剛加入家庭的小狗,訓斥時最好使用統一的詞彙(如「NO」或「不可以」),並避免直接呼喚牠們的名字,以免將名字與責罵聯繫起來。此外,在狗隻完成一個指令前,不要急於發出下一個指令。特別是在教育初期,耐心等待牠們理解並執行完畢,才能逐步增加複雜度。否則,指令的混亂只會讓狗隻無所適從,甚至忘記已學會的內容。 最後,建立明確的賞罰制度至關重要。一些獎勵例如雞肉乾和牛肉乾,只有在狗隻達成要求時才給予,其意義不在於食物本身,而在於培養狗隻的成就感,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