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輕視邊緣化危機
財政司司長許仕仁在中國十一五規劃研討會上演講(網絡圖片) 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先生,在3月21日的「 中國十一.五規劃研討會:香港的角色 」論壇上,提出香港邊緣化的問題。許司長說:「面對珠三角城市這些基礎建設的發展,它們又在位置上較接近貨物的源頭,我們必須正視香港被邊緣化的問題。」這個說法是很深刻的。 可惜的是,這個重要的議題,正如香港的一切重要議題,在喋喋不休一段時間後,就被人淡忘了。最近,中國銀行在香港上市,邊緣化問題被重新炒熱,認為香港不會邊緣化的聲音日趨高漲。不少人覺得,香港股市已經成為中國的「主版」,可以為中國的發展進行融資和技術上的資源,並認為香港的法制環境、規範化和國際規模短期不會被內地城市取代。 不應曲解邊緣化原意 這兩種說法其實是兩條沒有交叉的平行線,「十一五」規劃將香港定為於「金融、商貿、航運」三個「中心」。可想而知,許司長在談論邊緣化問題的時候,主要是針對物流業,而中行上市,則是金融業的範疇。 物流必須有「物」才可以「流」,內地物流的基礎建設發展起來後,確實看不到廣東的企業有任何理由輾轉到香港去出口海外。那麼,三個中心之中,至少「航運中心」的地位就值得擔憂了。而中行上市,只是一個「輸血工程」,和允許內地企業到港上市、實施CEPA、人民幣流通、開放內地居民來港旅遊等性質相同。被輸血自然沒有什麼不好,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如果香港長期都處於要中央輸血的角色,根本就沒有可能成為領導潮流的「亞洲國際都會」。 軟件優勢僅能保持十年 撇開對許司長擔憂的曲解不談,否認香港存在邊緣化問題的意見,多數都認為香港的優勢在於人才、政治制度和法律,這些優勢在數十年內不會被內地取代,他們將這些優勢稱之為「軟件」,並認為軟件比硬件(基礎建設)還要難學。 當然,內地要提昇金融方面的國際公信力還需要一定時間,不過十年之後呢?眾所週知,現在內地發展一日千里,香港主要面對內地,特別是廣東省的競爭。去年廣東的GDP達到了21701.28億元,按現行匯率折算為2648.44億美元。廣東省長黃華華更加表示,希望在「十一五」規劃結束前,將廣東省的GDP超越台灣。僅僅在2000年,廣東的GDP才剛剛超過1萬億元,六年翻了一倍,這種飛速增長,不得不說是令人羨慕的。 相信在二十年前,大家都不會相信內地的硬件可以超越香港。十年後,國內城市在軟件上也會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