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06的文章

《真實的謊言》書評

圖片
《真實的謊言》封面 數字能幫助我們理解宏觀概念,作出理性的規劃或選擇。比方說「《參考消息》的發行量很大」,這句話提供的信息量極為有限,必須借助具體數字來說明其地位。 根據世界報業協會的數據,《參考消息》的發行量在中國排名第一,但若放在全球範圍內,卻只能排到第八[1]。 這一數據反映了,雖然《參考消息》發行量確實很高,但以中國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中國報業尚有不少發展空間。而世界發行量頭五位的報紙都在日本,也可以引發對日本報紙成功因素的思考。 由此可見,數字十分重要。然而,當數字被操縱時,用以作出理性決策的基礎便變得岌岌可危。 對民調的總體批判 《真實的謊言:揭開民調與統計的黑盒子》(Tainted Truth: The Manipulation of Fact In America)出版於1994年,曾榮獲當年《彭博商業雜誌》(BusinessWeek)的十大商業書籍。作者辛西雅.克羅森(Cynthia Crossen)1983年加入美國《華爾街日報》,是報導金融市場和社會趨勢的資深記者,對「媒體騙術」有深刻的洞察。 全書共分八章,從民意調查的方法談起(〈民意調查的遊戲規則〉),探討其與商業利益之間的糾葛(〈操縱家口袋裏的民意指標〉),接著分析具體案例,例如醫藥、食品和廣告行業(〈揭開醫藥研究黑盒子〉、〈食物的真相〉、〈廣告騙術〉),最後討論民調對公共政策和司法的影響(〈公共政策〉、〈訴訟調查挑戰法庭正義〉),並在〈向不實調查說「不!」〉一章中作出總結。全書論述層層遞進,結構緊湊。 作者認為,數字之所以變得不可信,根源在於商業元素的日益加重。她尖銳地指出:「在資訊產業中,真相只屬於出錢的人」[2]。以美國蓋洛普公司為例,每個調查問題的定價為1500美元[3],價格極為昂貴。 這帶來了兩個問題:首先,個人幾乎無法負擔獨立驗證的費用;其次,民調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商業或政治利益的驅動。這構成了民調的基本局限。 現代傳播挑戰理性 理性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石,其前提假設是「人是理性的動物」,有能力分辨是非、不盲從權威,從而實現民主。然而,作者在〈公共政策〉一章中提到,資訊爆炸和現代傳媒的手法削弱了理性:一、在各種資訊的「疲勞轟炸」之下,人們無法分辨資訊的真實性;二、隨著傳播學的進步,各種傳媒騙術也在不斷進步,往往修改若干詞...

購物天堂居安思危

圖片
根據二零零四年的香港《年報》,全年訪港的旅客有兩千一百八十一萬人次,而內地的遊客已經佔一千兩百二十四萬人次,超過五成六。雖然本港遊客數字每年上升,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結構問題。 一向以來香港都是一個「購物天堂」,以信譽、品質和多樣化的商品取勝,旅遊的焦點集中在購物,可以稱之為「購物旅遊」。但隨著內地的發展,香港有的東西內地大城市也差不多都有了,購物旅遊的模式還能玩多久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吸引力勢必衰微 根據入世時的協定,中國將由二零零六年起對更多的產品開放,無疑會進一步打擊本港的購物旅遊模式。 近來,已有不少內地網友開始抱怨香港物價比大陸貴、水貨多、不能夠提供全國聯保,更有人對香港媒體負面報道內地遊客的新聞非常反感,看過那些報導之後「免費遊香港我也不去了」。導遊為了抽取佣金而強制旅客購物,亦是長期為人垢病的問題。或者在部份高檔消費品價錢上,香港可能比內地稍微便宜一點,不過內地遊客也沒有必要特意到香港購物。 而且,對於內地的高消費社群來說,到香港購物已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因為他們可以直接去歐洲消費。 開發文化旅遊 如果購物旅遊的方式必然衰落,香港應該怎麼辦?這幾年香港在旅遊方面給筆者的感覺,是不斷模仿別人而失去自己的定位。純粹依靠銷售別人品牌的消費模式在將來必然式微,沒有自己獨特的旅遊文化,旅遊業很難繼續發展。 知道自己的優勢何在,才能吸引更多的遊客訪港。香港過去有很多大排檔,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中西交匯的文化(絲襪奶茶、西多士和鴛鴦都是大排檔特色),但是近來特區政府清除了舊有的大排檔,以西式露天咖啡廳取代,不但沒有香港的特色文化,更有東施效顰的味道。西方遊客不會稱讚香港的露天咖啡廳模仿得很像,內地遊客也不可能為了感受西方文化而來香港。 發展有創意的文化旅遊項目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一說到韓國,人們自然聯想到泡菜;一說到日本,自然聯想到壽司。但香港呢?似乎沒有鮮明的個性。其實香港的郊野公園非常出名,西貢的高爾夫球場、南丫島的海鮮和各式消閑旅遊的資源很多,政府何不包裝推廣這些項目? 李炘 200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