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謊言》書評
《真實的謊言》封面 數字能幫助我們理解宏觀概念,作出理性的規劃或選擇。比方說「《參考消息》的發行量很大」,這句話提供的信息量極為有限,必須借助具體數字來說明其地位。 根據世界報業協會的數據,《參考消息》的發行量在中國排名第一,但若放在全球範圍內,卻只能排到第八[1]。 這一數據反映了,雖然《參考消息》發行量確實很高,但以中國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中國報業尚有不少發展空間。而世界發行量頭五位的報紙都在日本,也可以引發對日本報紙成功因素的思考。 由此可見,數字十分重要。然而,當數字被操縱時,用以作出理性決策的基礎便變得岌岌可危。 對民調的總體批判 《真實的謊言:揭開民調與統計的黑盒子》(Tainted Truth: The Manipulation of Fact In America)出版於1994年,曾榮獲當年《彭博商業雜誌》(BusinessWeek)的十大商業書籍。作者辛西雅.克羅森(Cynthia Crossen)1983年加入美國《華爾街日報》,是報導金融市場和社會趨勢的資深記者,對「媒體騙術」有深刻的洞察。 全書共分八章,從民意調查的方法談起(〈民意調查的遊戲規則〉),探討其與商業利益之間的糾葛(〈操縱家口袋裏的民意指標〉),接著分析具體案例,例如醫藥、食品和廣告行業(〈揭開醫藥研究黑盒子〉、〈食物的真相〉、〈廣告騙術〉),最後討論民調對公共政策和司法的影響(〈公共政策〉、〈訴訟調查挑戰法庭正義〉),並在〈向不實調查說「不!」〉一章中作出總結。全書論述層層遞進,結構緊湊。 作者認為,數字之所以變得不可信,根源在於商業元素的日益加重。她尖銳地指出:「在資訊產業中,真相只屬於出錢的人」[2]。以美國蓋洛普公司為例,每個調查問題的定價為1500美元[3],價格極為昂貴。 這帶來了兩個問題:首先,個人幾乎無法負擔獨立驗證的費用;其次,民調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商業或政治利益的驅動。這構成了民調的基本局限。 現代傳播挑戰理性 理性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石,其前提假設是「人是理性的動物」,有能力分辨是非、不盲從權威,從而實現民主。然而,作者在〈公共政策〉一章中提到,資訊爆炸和現代傳媒的手法削弱了理性:一、在各種資訊的「疲勞轟炸」之下,人們無法分辨資訊的真實性;二、隨著傳播學的進步,各種傳媒騙術也在不斷進步,往往修改若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