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06的文章

博客正在蔓延

圖片
美國著名的博客搜尋網站Technorati 美國著名的博客搜尋網站Technorati,在8月的統計顯示,全球每天有高達10萬個博客網站誕生,而瀏覽量最高的35個美國網站中,竟然有11個是博客網站,部份博客的點擊數超過了路透社、今日美國(USA Today)、和MTV等傳統大型新聞或者娛樂媒體。 雖然博客早在香港流行了幾年,香港本地卻沒有專門提供博客服務的網站,香港網友的博客大多存放在國外或者台灣的入門網頁之中。今個8月,香港新浪網推出了100MB的免費博客供給網友申請,雖然還是測試版,卻已在香港的博客界引起一陣歡呼。 互聯網的出現解決了資訊流通的問題,可當資訊匯湧成浩瀚的汪洋大海時,人們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訴求︰希望經過個人分析萃取後,將資訊分類管理,及時將日常思想精華記錄、發佈,與人共享,個人化目錄式的博客應運而生。 博客是什麼? 博客是英文Blog的音譯,這個名稱在香港和內地比較常見,在台灣則通常叫做「網絡日誌」(網誌)或者「部格」、 「部落客」, 而Blogger指寫博客的人。 Blog是Web log的簡寫,也就是「網上的航海日誌」,1997年由Jorn Barger提出,最早用以彙集一些相同觀點的文章,網友相互點評文章,形成了一個網上的虛擬社區。1999年,Peter Merholz首次使用縮略詞「blog」,成為今天常用的術語。1999年8月,第一個免費的博客公司blogger.com出現了,由於它提供了一個很方便的文章編輯系統給網友存放文章。對於一眾希望發表文章,但是沒有渠道的網友是一大福音,博客文化也就開始流行起來了。當然,如果懂得電腦語言,也可以自己編寫博客程式,在自己的空間上存放博客。 博客可以理解為一個網上的雜誌,它本身是個載體,而它的記者、編輯、排版和評論員,通常都是同一個人,因此玩博客可以說是一個自己向世界吶喊的途徑。《聖何塞水星報》的專欄作家Dan Gillmor對於博客給出了一個很形像的比喻,他認為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從傳統媒體(old media,指報紙、雜誌)到新媒體(new media,數碼媒體),再進一步到自媒體(we media,也就是自己的媒體︰博客)。 數碼的優勢在於文字、聲音、照片或者電影都可以共冶一爐,因此也有不少網友利用博客存放自己拍攝的照片,甚至是自己錄制的音樂。例如木...

民主黨正在邊緣化

圖片
民主派在回歸紀念日遊行 十二月四號的遊行,香港人又以和平的遊行獲得了各界的讚賞。這次遊行的人數綜合港大學者與警方的統計數字,有六萬多人,不能算少。表面上是民主派一次成功的政治動員,但是如果解剖這只「麻雀」的話,就可以清楚地看見民主派內部各種力量的角力。作為民主派「龍頭大哥」的民主黨在這次遊行中並未獲得太多的政治利益,民主派的權力天平漸漸轉移到新生的力量之中。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究竟這次遊行對誰有利?對誰無利呢? 政府什麼都沒輸 曾特首上台後,特區政府已一洗過去弱勢政府的形象,民主派幾乎是不可能通過遊行去撼動特區政府。曾特首在遊行後及時表示,遊行市民的意見已經聽到,並不計較遊行人數,搶去了民主派不少的風頭,更獲得不少中間派的掌聲。因此遊行對於政府來說,無論實際上還是民意戰都沒有輸,算是小勝。 陳太借勢而上 在沒說輸家之前先說贏家,這次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A45)和陳方安生都搶佔先機,不少媒體用陳方安生「騎劫」遊行成果為標題,A45的宣佈組黨也吸引了媒體的注意。A45的一班大律師組黨,以執政黨為目標,選在遊行前夕宣佈組黨,是一個計算精準的政治公關。 陳方安生則以突然出現在遊行隊伍中的方式,再次贏得了部份市民的掌聲。和組織遊行的民陣、全力動員的民主黨、大力宣傳的《蘋果日報》,以及宣佈不惜提早退休的陳日君主教相比,陳太的表態實在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已經退休的陳太輸了沒有損失,最多徹底退出政壇,贏了卻有機會問鼎特首。選擇在民主派動員能力不足的時候借勢而上,這次的大贏家必屬陳太無疑。 民陣形象受損 這次遊行是人數統計差異最大的一次遊行,遊行統籌單位「民間人權陣線」自行宣佈遊行人數為二十五萬人,而警方的統計是六萬三千人,港大學者統計是六萬一千人,差距之大令人詫異。先不論誰對誰錯,被指報大數的只是民陣,火頭沒有燒到其他民主派身上。 左派媒體在遊行後就不斷炮轟民陣「報大數」,並且直接質疑民陣的誠信。這次左派引用的數據多數來自學界,具獨立性和科學性。雖然說遊行是民主派集體搞的,而被人懷疑誠信的責任卻無可避免地落在主辦機構頭上,「民陣」變成多做多錯。 民主黨失主導權 一般來說,反對派的道德立場比政府高,因為反對派沒有執政權,責難政府比較容易。不過,反對派整合意見的能力也相對比較弱。在多次遊行中,這個現象已經表露無疑。不難發現...

台大附近的書香

圖片
暑假到了一次台北,約了在台灣大學的朋友去看書。台大附近書店很多,很多小書店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近年香港二樓書店盛行,不過還是不及台北那樣各具鮮明風格。看書,也看書店,或者會有更多啟發? 誠品書店(網絡圖片) 誠品書店的美麗誤會 說到台灣的書店,很多人都會想到誠品。原來全台灣有200多間誠品書店,是類似香港商務或三聯的連鎖店集團。不但如此,西門町的誠品書店更加是一間百貨公司,衣褲鞋襪統統有。 台大誠品書店樓高四層,附設咖啡廳,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書,環境非常高雅。有時,誠品更在書店內舉辦一些有關文化的研討會。因此,誠品不但是一個書店,還逐步創造了一套閱讀的文化。 台灣出版的書籍,無論印刷和排版都十分精美,品質甚為有名。本想到誠品瘋狂購書,可是看看價錢,咋舌之後還是放下了。 朋友告訴我,其實台灣本土的大學生很少在誠品買書,他自己大多在一些小書店買書,因為誠品是台大校區內極少數沒有折扣的書店。 和很多香港學生一樣,台灣的學生也對小書店特別鍾愛。其中唐山書店和問津堂就是台灣學子經常光顧的兩家。 誠品書店台大店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98號 網址:http://www.eslitebooks.com/ 唐山書店的地下風格 唐山書店(網絡圖片) 唐山書店是一間地下書店,「地下」不僅是指開在地下室,台灣解嚴前,它還真是一間售賣禁書的地下書店。 70年代初,台灣政治還是很「嚴肅」的時期,台大人類學系畢業的陳隆昊開設了「唐山出版社」和「唐山書店」,在唐山書店的官方網站上,唐山說這是「在面臨時代大變革的動盪時期,承載著知識青年對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範疇深入探求的強烈渴望」這段沉重的介紹,可以感受到創立者的使命感。 巧合的很,雖然這些年來唐山書店搬了不少次家,但是都是在地下室。現在唐山書店落戶在台灣大學對面的羅斯福路,因為社會科學的書籍比較齊全,吸引不少學子到此流連,人氣很旺。 唐山書店給人印象殘舊,磨壞的木地板、發黃的電風扇、油漆剝落的書櫃,卻乾淨得出奇。雖然是冷門書店,唐山可以做到遠近馳名。文學、歷史、哲學是唐山書店的強項。同時,唐山也是台灣少數幾個結合出版和門市的書店之一,這裡有不少唐山自家出版的學術論文。據香港《讀書人》雜誌說,它收齊了香港牛津出版的文史哲書,在本港的書店也未必買的齊全。 現在唐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