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3的文章

馬克思主義簡介:政治經濟學2 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

圖片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由勞動價值論出發,推導出剩餘價值論,解釋生產過剩和消費不足,分析週期性經濟危機的原因,再預言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社會主義政權,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 上期影片介紹了生產過剩和週期性經濟危機。這次將話題再深入一些,介紹資本主義必須無休止擴張的原因: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Labor theory of value)是英國在工業革命(1759)之後,主流的經濟學共識。 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一、對消費者有用,或有需求,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的都稱為使用價值;二、可以買賣,稱為交換價值,如果使用貨幣作為中介交換,就表現為價格;三、由勞動產生,也就是價值。勞動時間越長,價值就越高。 舉個例子,「小達」在水井裡喝了一口水,獲得了使用價值。他把水消毒、裝瓶和搬運,這些勞動使得瓶裝水有了價值。他再拿兩瓶水和「小德」換了一塊麵包,水就有了交換價值。 假設「小達」平均每天可以製作20瓶水;「小德」平均每天可以製作10個麵包,兩瓶水的價值便等於一個麵包。他們交換的時候,平均勞動時間就會相同。交換令兩人不用學習對方的技術,就可以有對方的勞動成果,達到一個幸福的均衡狀態。 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認為,供求和勞動價值這兩個因素決定了價格,然而商品的價格不斷波動,價格和價值總是不能達到均衡狀態。李嘉圖認為,供求關係決定短期價格,而價值決定長期價格。 勞動二重性 馬克思對李嘉圖的解釋並不滿意,他認為價格不能反映價值,不是勞動價值論出了問題,而是資本主義的固有問題。馬克思在李嘉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勞動二重性理論,將勞動價值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Concrete labour)創造特定的「使用價值」。如製作麵包或瓶裝水,都需要相關的技能和知識。 抽象勞動(Abstract labour)則創造「價值」。是撇開具體形式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工人和律師、醫生等專業人士的具體勞動有些複雜有些簡單,性質不同,無法比較,但他們都有耗費勞動時間這個共通點。 同時,馬克思在論述抽象勞動時認為,每個人的生產效率不同,工人把工作拖慢來做,產出的商品不會影響使用和交換的價值,自然也不會影響其價值。工人效率比別人高一倍,當然也不等於可以用半價購買。因此,商品的價值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平均化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 定義了抽象勞動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