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6的文章

香港僵局該怎麼破?

圖片
由青年新政兩位議員宣誓引發的政治風波已經陷入僵局,無論建制派還是本土派,都以討好自己支持者為主要目標,喪失了退步迴旋的空間,事件如何收場變成了難題。 對於本土派來說,宣誓的「小學雞」行為自然不是簡單的情緒宣洩,而在討好自己的選民以及「玩爛」議會。在本土派聚集的網絡社群當中,認為不需要就「支那」和refxxking道歉仍是主流;同樣,對建制派來說,如果此時表現溫和,恐怕也會大大得罪支持者。 不少人認為,「蛇齋餅粽」是建制派獲得支持的手段,「阿爺吹雞,全部跪低」則是每次行動的背後原因。但事實上,保守民意經常對建制派產生制約,在建制派的組群當中,連日來民意逐步升溫,群情洶湧,不會輕易放過青年新政。 本站讀者留言,說現在的局勢類似宋朝的黨爭而非現代政黨政治,確實頗有啟發。你很難說王安石和司馬光誰是忠臣誰是奸臣,新舊黨爭水平固然比小學雞高的多,但就格局而言,結果都在加速整個政治體系的崩潰。 歷史很難重演,筆者也不想危言聳聽。只是在目前的僵局下,政治明顯失去了靈活性,一旦政治領袖只懂得討好支持者,不懂得做出妥協,政治領袖之間剩下的就只是激進程度的比拼,而這些激進主張又會刺激支持者變得更加激進,陷入死循環。在這種格局下,派系當中的成員無論出於何種動機,是忠是奸,有沒有外部勢力干預,甚至是不是「鬼」,各方行為日益趨同也是可以預見的。 青年新政完全不在乎兩個議席 由青年新政近日的行為來看,絲毫沒有退步的意思,像是完全不在乎兩個議席,故意要激起建制派支持者的情緒。歷史上,參加議會選舉,目的在於破壞議會的例子不在少數。列寧曾經表示參加國會的目的在於:「使我們更容易向群眾證明,為什麼這種國會必須解散。」這種手段是中立的,任何人都可以用。 香港的政治制度縱使有一些不足,至今卻還是能夠反映各種民意的一種政治制度,也是行政吸納政治的重要手段。香港要依法治港,而不是「依政治港」,關鍵在於不能採取法律以外的手段處理政治事務。在青年新政玩爛的時候,如果建制派不能引導自己的支持者,以正常手段回應,反而採取包圍立法會這種鬥人多的方式,難道不是正中下懷? 電影《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裡面有一句經典對白,大意指「我們不要騙自己說外面什麼一切如常。」不過認識到一切都不如常,和自己的行為一切如常並不是同一回事,在如此格局之下,更應該一切如常,堅守理性和...

游蕙禎「扑嘢論」何罪之有?

圖片
青年新政的游蕙禎日前在理工大學的論壇上說:「就算我哋o依家想去扑嘢,都搵唔到房」引起一些討論,建制泛民兩派都有人乘機抽水。工黨落選議員何秀蘭說:「俗語、粗鄙語隨著文化轉變成為新進議員隨口而出的用語,只是集體選擇的結果」。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更在電台煞有介事地揶揄:「顯露咗每個人性格、每個人水平」。 本來「扑嘢」這樣的詞彙在坊間已經不算粗鄙,而沒地方「扑嘢」在網絡上早已廣泛討論,並無稀奇之處。自2011年聖誕節的「扑性day」公園野戰事件之後,因為高樓價和住宅空間狹小而只能在公園「野戰」的悲哀,早已廣為人知。 沒地方「扑嘢」僅僅是表象,背後牽涉到的社會問題十分廣泛:土地問題固然是重要因素;也有論者認為涉及中港矛盾——過多的陸客自由行導致時鐘酒店紛紛改為日租酒店;還有更直接的香港人口政策等等。這些議題是否真的那麼回事,還需要更多的驗證,但都絕非不值得關注。 古時晉惠帝在發生飢荒之後問:「何不食肉糜?」法國大革命前瑪麗皇后則問「何不食蛋糕?」雖然後者真實度有一定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兩者都被視為亡國之音。原因無他,以中國政治術語來說是「脫離群眾」,以本土派的術語來說就是離地。如果政治領袖只「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用獵奇心態去批判出格言論,不對提出的問題認真加以探究,對社會一點益助也沒有。大驚小怪,更只能顯得自己「脫離群眾」。 代議士之所以叫代議士,其職責就是將民間已經成型的意見帶入朝堂。因此,游蕙禎並無過錯,也不特別有功,只是說了應該說的話。如果連代議士都不能反映市民心聲,其後果必然導致政府和人民的進一步撕裂。 但願建制泛民諸君吸取教訓,日後貌似冠冕堂皇,實質沒有內容的抽水,還是少說為妙。 刊於香港輕新聞,2016年10月10日, https://litenews.hk/?p=22219

本土自決兩派經濟政綱考

圖片
本屆立法會,希望擺脫中央影響的「本土派」和「自決派」各取三席,兩派全部得票分別佔10.96%和8.02%(加上落選參選人)。對比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7月的調查,17.4%民眾支持香港在2047年獨立,數字上十分接近。 「本土派」認定香港是一個民族,要求「民族自決」及「全民制憲」,青年新政的游蕙禎和梁頌恆,熱血公民的鄭松泰屬於該派;「自決派」則主張「民主自決」,認為香港應「完全自治」,成員包括香港眾志的羅冠聰、獨立的劉小麗及朱凱廸。 這六位「新貴」在政治上的立場固然值得關注,他們在經濟上的立場,也變得越來越值得討論。香港政府的財政預算需要立法會的審核及通過,最大黨派民建聯在地區直選獲得的議席不過是7席,6人已經是不容忽視的力量。土地和經濟發展等,都是香港的大議題,今後四年的討論也沒理由無故終止。 縱觀兩派經濟政綱,「政治決定經濟」的意味都十分濃厚,為了達到香港獨立或者完全自治,兩派都希望建立一個獨立於中國內地的經濟模式。 土地是香港政治和經濟最大的問題之一,政府收入有約15%來自賣地和補地價(最高是利得稅和薪俸稅約40%)。兩派討論土地問題時,卻將焦點集中在香港是否能夠「自給自足」上。他們的考慮是,香港的食水和蔬菜依賴大陸,一旦獨立或自決,可能會面臨內地「斷水斷食」的局面。 對此,青年新政主張「有效增加農業自給率」;香港眾志的羅冠聰政剛中列明「打擊囤積農地,荒廢農地全面復耕」;理工大學專上學院講師的劉小麗主張「提升食物自給」;社運人士朱凱廸的政綱,更主張食水和蔬菜要「自給自足」。 值得一提的是,朱凱廸是一個「苦行僧」式的人物,常年關注新界土地問題。他在新界西選區以8.4萬票當選,佔該選區13.94%,是新界西第一高票的「票王」。在接受訪問的時候,他表示:「一個地方要維持自主,需要考慮基本物資供應能否達到一定程度的自給,而1997年後的香港,被納入珠三角規劃範圍,以削弱香港的自主,方法是消滅『鄉』,令鄉郊從此失去農業」。 根據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本地的農業生產總值在2015年為9.4億,農作物佔2.9億,牲畜佔2.5億,家禽佔3.9億。平均每日生產蔬菜41公噸,生豬235頭,活雞11,100隻。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小,但是以蔬菜來說,本地農產供應全港所需蔬菜只佔1.8%,使用的耕地為287公頃。 按比例計算,要真的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