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5的文章

做大經濟餅 可促上流紓怨氣?

圖片
如何提高青年社會流動性,或已成為港府應對挑戰的主軸。(資料圖片) 政改遭大比數否決,對特區政府和建制派造成了一定的打擊。 不少學者認為激進勢力會因此士氣大振,社會將會更加動盪。但同時,政改被否決也減輕了特區政府的即時壓力,起碼第二次佔領運動很難在短期內發生。如果能夠利用這段時間理清施政思路,社會形勢依然有機會化危為機。 提高社會流動性 不止增收入 回顧今天主張「勇武抗爭」的激進派系,都不同程度的參與了去年的佔領運動,他們最顯著的特點,是吸引了大量回歸之後才成長起來的「特區第一代新人」參與其中。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佔領運動期間的民調顯示,25至39歲的青年支持佔領運動比例為36.9%,15至24歲的少年更高達67.7%,相當大比例的示威者甚至未在殖民地時代生活過。 對此,特首梁振英曾將社會流動性不足視為主要原因;運動結束一個月後,《施政報告》提出 青年發展基金 支持創業,兩者遙遙呼應。而年初立法會秘書處也發布了名為「 香港的社會流動 」的《研究簡報》,同樣呼籲提高社會流動性。顯示社會流動性可能已經成為港府應對挑戰的主軸。 在政改的關鍵時刻,社會注意力無可避免會集中在政治議題,對於社會流動性問題的討論未見充分。在後政改時期,政府有精力,也有必要重新檢視施政思路。目前最成熟的項目,莫過於《施政報告》的青年發展基金,這個計劃會以資金配對的形式,支持非政府機構協助青年人創業。有輿論認為目前的3億資金比預期的5億少,不足以解決目前青年流動性的問題。但其實,無論是3億還是5億,以香港目前資本高度集中的經濟框架,再多的資金投入,或許也只能以各種方式流回地產、金融等行業當中。 一般而言,社會流動性指的是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的變化,要提高社會流動性,不僅要增加青年收入,也要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因此,提高青年社會流動性一個必要條件是經濟增長,立法會《研究簡報》曾表示:「經濟持續增長是社會改善收入流動性的關鍵。」而支持更多的青年創業,無論會否改善收入,由打工仔變老闆,也確實能夠暫時提升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不過,近十年來,社會對流動性的討論不可謂少,在SARS疫情之後的《2004年施政報告》,已經提出 鼓勵青年創業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討論流動性問題,應該具備新的高度和深度。 由政治的角度看:資本主義較為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