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偈香港:旁觀香港「80後」社運
城市大學內的反高鐵苦行(網絡圖片) 請問你覺得香港「80後」作為一個群體,有何共性? 我覺得共性就是「80後」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深刻的精神危機。比較起前代的香港人,80後見證的是香港由盛轉衰,再到邊緣化的一個過程。 97年以前工資年年漲,工資加不夠就可以跳槽走人。那時我們覺得香港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紐約倫敦東京也不稀罕。我們相信只要好好讀書,上大學,畢業工作以後就每年都可以獲得好報酬,沒有什麼需要擔心的,這不僅僅是父母教育的結果,也是我們從新聞和父母實際生活當中理解到的一套價值觀。回歸後的一大災難是樓價大跌。香港人視房子為財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基金股票保險都不如房子重要。 97年以前,香港人還有一個迷思,覺得樓價即使下跌也會很快恢復。 我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我父母是專業人士,香港回歸以前房價連連攀升,所以一直沒有置業,回歸後董建華出手抑制樓價,香港樓價微跌,那時我父母覺得時機到了,傾盡家產買房,買房之後便遇上亞洲金融風暴,三個月後房價便蝕了100萬,直到現在,房價才在賬面上回到當初買房時的水平,這還不計利息和通脹因素。即使是那些躲過了98年金融危機的香港人,到了03年「非典」襲來之時也都在劫難逃。 這些災難打擊的不單是財富,更是香港人的自信心,80後的特點是沒有見過香港起飛前的樣子,從小香港就是很繁榮的,不知道其它可能性的我們,對這種打擊更感到絕望。此前香港人流行「四仔主義」,就是買架車仔、追個女仔、供間屋仔,生個BB仔,買房升值是香港人一生頭等大事。但「四仔主義」至此破滅,新出路在哪裡?不知道。社會學有所謂「失序」一說,指的是舊價值觀業已破壞,新價值觀尚未建立的社會狀態。我們這些香港「80後」就是在這樣的失序狀態下度過青春期成長起來的。 就你本人而言,這樣的成長經歷有何影響? 對我本人的影響就是促使自己去反思香港,意識到香港的成功主要是拜歷史機遇所賜,是享受了中國百年苦難的紅利。也就是說香港的繁華是由於中國不開放,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香港的優勢就漸漸消失。正如舊日揚州的繁華有賴漕運,漕運改則揚州衰。香港的經濟衰退不是暫時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事實上這也是很多人的共識。 這是否正是現在很多人擔憂香港邊緣化、支持興建高鐵的原因所在? 是。雖然關於香港邊緣化的討論看似影響不大,但危機其實已經深深刻在每一個香港人心中。擔憂香港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