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分析方法》書評

《媒介分析方法》封面 引言 《媒介分析方法》是一本入門級教材,作者為美國知名學者 Arthur Asa Berger。該書英文原版《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於 1982 年出版,是 Berger 在傳播學領域的首部專著。中文版由黃新生翻譯,1994 年由遠流出版,隸屬「傳播學名著譯叢」系列,至 1997 年已出至第 3 版。 叢書主編陳世敏教授在序言中指出,本書並非專注於方法論、媒介調查或內容分析等技術性課題的專業著作,而是一本入門讀物(陳世敏,1994,p. 7)。筆者認同此定位:雖然書中涉及方法論、媒介調查與內容分析等主題,但探討深度有限,且部分定義與主流學術共識存在偏差。因此,本書更適合作為激發讀者興趣的引導性讀物,而非技術性專著。 Berger 開創性地將媒介分析分為四種方法:「記號學分析方法」、「馬克思主義分析方法」、「精神分析的批評方法」與「社會學分析方法」。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界定篇」介紹四種方法的基礎理論,第二部分「應用篇」則通過案例展示四種方法的實際應用。 作為知名學者的早期作品,本書既有獨到見解,亦有明顯不足。以下從學術視角出發,聚焦其理論界定與應用實踐的問題,進行批判性分析。 一、界定篇的優缺點 1.1 社會學分析方法的模糊性 在「社會學分析方法」章節中,Berger 列舉了「疏離感」(Alienation)、「脫序」(Anomie)與「階級」(Class)等概念(Berger,1994,p. 86)。這些概念源自不同社會學流派,卻被整合於同一分析方法中,不能形成邏輯連貫的框架。 現代社會學主要分為三大流派:衝突學派(Conflict Theory)、功能學派(Functionalism)與符號互動學派(Symbolic Interactionism)。各流派對社會現象的關注焦點與解釋路徑迥異,對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更加是南轅北轍。例如衝突學派強調階級鬥爭,功能學派聚焦社會功能,而符號互動學派關注符號間的互動。然而,Berger沒有明確區分三大流派,也未指明其採用的具體社會學流派,更未解釋如何整合三大流派的視角形成統一的「社會學分析方法」。 社會學包含了馬克思主義(衝突學派深受馬克思影響),但馬克思主義不等於社會學(至少還有功能學派與符號互動學派)。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