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兒科醫生李家仁 釐清過度活躍症流言
【香港輕新聞】早前香港發生倫常慘案,一位52歲外婆疑因照顧6歲患過度活躍症(AD/HD)的孫兒心力交瘁,「不想孫兒辛苦」將其勒死。香港輕新聞發現,除了世界衛生組織、香港醫院管理局等官方資訊外,坊間對過度活躍症也有不少討論和偏方,為了解其可信程度,專訪了李家仁醫生。 過度活躍症有多普遍? 李家仁醫生表示,世界範圍有記錄的兒童過度活躍症發病率約為3-7%;香港過往的調查顯示,本港6至16歲兒童的發病率相若,其中男童比女童發病率更高,比例約為5:1,估計在香港兒童及青少年中有4萬人是患者。 頑皮和過度活躍症怎麼分辨? 李家仁醫生形容,過度活躍症的不像其他症狀,「譬如發燒,燒到多少度就是多少度」,過度活躍症通常都是從兒童的一些表現進行判斷,其中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病徵界定就是症狀持續半年以上,以及病徵在兩個或以上環境出現:「兒童通常在較陌生的環境下通常會感覺拘束,相反若有兒童並未因環境陌生緊張感到局促,而是繼續表現得過度活潑:例如一些兒童一回到幼稚園學校就不停『拆嘢』,那都有可能是(過度活躍症)表現。有些人會認為是過度活躍症,有些人則認為不是,所以初步判斷過度活躍症患者現在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 過度活躍不是病?只是人格特質? 網上有看法認為,過度活躍症是一種人格特質,一些名人也具有明顯過度活躍症傾向,遂認為過度活躍症不屬於疾病,甚至不應該被矯正。 李家仁回應稱:過度活躍症與腦部發展有關,由大腦前額葉(Frontal lobe)功能失調(一般為血流量低),或者多巴胺功能不足及腎上腺素活性不夠造成,和一般頑皮有本質分別。 按醫生實際接診的觀察,家屬及其身邊人撫養有過度活躍症症狀的兒童是件十分艱難的事,其中辛苦非外人可想像。因此李家仁認為,消極對待過度活躍症的看法並不實際。 李家仁醫生認為,不吃糖類及味精等添加劑以防止兒童過度活躍的說法沒有根據。(香港輕新聞記者Kim) 過度活躍症會遺傳? 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如果父母任意一方患過度活躍症,其子女患病機率為57%。而兄弟姐妹任意患有過度活躍症,也可能有32%機會。李醫生認同相關數據,但指要注意對家庭的意義:「即使低到只有1%的發病率,如果真的病發也無可奈何」,尤其是「無理由告訴已經確診的家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