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樹根的悲劇
近期政壇最值得關注的,莫過於鍾樹根考慮會退黨參選立法會。毛澤東曾經說:「天下大亂,形勢大好,亂了敵人,鍛煉了自己」。泛民分裂和本土崛起,本來對建制派有利。但最近的形勢,則建制派似乎也亂成一團。 上次區議會選舉,已有藍絲帶挑戰工聯會的怪事。鍾樹根的政治生涯都是在民建聯內度過,給人印象,除了常用錯成語又不以為然外,就是「黨性」較強,較能服從民建聯的安排,長期在地區工作,是地區工作晉升立法會的典型。如果連他也退黨參選,是否會導致建制派內的出走潮,是否代表區議會到立法會層層晉升途徑的破產,都很值得關注。 上屆立法會,鍾樹根在香港島得票排第四,超過七成選票來自他扎根多年的東區,屬於建制派「東區票王」。雖然區議會選舉敗給名不經傳的「傘兵」徐子見,但是影響力是否因此消失還很難說。《立場新聞》判斷「一旦鍾退黨參選,很大機會令建制陣營的部份東區票流失,打亂配票部署。」 相對於依靠政治明星的「宣傳動員」,民建聯屬「組織動員」,個人魅力的影響相對較弱,沒有民建聯作靠山的鍾樹根是否能拿到足夠選票,相當成疑。而鍾樹根個人魅力偏偏又十分有限,是否能依靠被打壓的悲情感動選民,更成疑問。 立法會和區議會,本來就是兩種功能不同,對人才能力要求也截然不同的兩種議會。正常情況下,充實自己,做好角色轉換,是從成功區議員到成功立法會議員的關鍵。試圖將區議員經驗在立法會內複製,結果不佳,自然也可想而知。筆者在區議會選舉之後嘗試分析「民建聯的困局」,認為民建聯最成功的因素在於「政治和民生分開」,將政治議題「去政治化」,然而現在的新生代,卻基本不需要區議會的服務,因此會更看重政治及政策主張。 個別錯字確實不應追著不放,但是思維背後的邏輯,不宜輕易放過。鍾樹根在去年9月的電視節目上曾表示:「做議員是服務市民,而非考英文」。就是嘗試將本屬於「鄉紳」的區議員文化帶入政治決策的立法會。這次民建聯不打算支持他連任的原因,恐怕也在於不能適應角色的轉換,頻頻丟黨的臉。 鍾樹根長期耗費青春在地區工作,經驗、見識和做法都帶有濃厚的區議員的影子,好不容易有了一次機會擔任立法會議員,卻只能做一屆,確實可悲。考慮到還有更多的民建聯區議員長期在地區工作,卻苦無上升的途徑,鍾樹根的遭遇是否有著某種的示範作用,他們是否會效法鍾樹根退黨參選,是否會對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鍾樹根寄予同情,都很難說。 萬一鍾樹根退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