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詞:讓新聞變得更加輕
輕怡可樂不是減少容量,而是去除了多餘的糖分和卡路里。取名「輕新聞」,也不是減少字數,而是在相同的篇幅當中,去除無益的偏見和立場,提供最有閱讀價值的內容。讓忙於各種事物的讀者,有一個輕鬆了解大事的渠道。 2015年,香港數份歷史悠久的報紙陷入停業的危機,也是這一年,網絡新聞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一起一伏,網絡新聞取代報紙似乎已經是大勢所趨。 然而,除了平台轉變之外,網絡新聞究竟意味什麼? 網絡新聞令信息傳遞更加迅速:報紙第二天才刊登消息,電視縮短到數小時,網絡幾乎即時刊載,遲一分鐘都會變成「Old News」;同時,網絡新聞改變了新聞機構單向壟斷話語的權力,令信息發布更自由、更民主,借助社交媒體,人人都是記者。 上述種種都是事實,卻不夠全面,互聯網這個概念出現之初,一些評論家樂觀地認為,以後人類互聯互通,所有的意見和概念都可以打破界限自由交流,最終形成共識,邁向世界大同。這種美好的願望,如今看來無疑十分諷刺。 開設網站之前,我們做了一些調查,發現即使最簡單的事實,不同立場的網站的報道可以完全不同。雖然有些「阿媽是女人」,但同時發現,長時間只閱讀某種立場的媒體,確實會對取向產生重大影響,即便是做實驗的我們也不能免俗。 如今,無論左或右,幾乎都在追求同一種網絡新聞模式:以特定的立場吸引志趣相投的讀者,配合短小精悍,而又按照自己立場進行剪輯的新聞,這樣無疑能夠保證擁有忠實的讀者群,但一些弊端已經紛紛呈現。 一、即時新聞雖然又多又快,但過於局部的零碎消息,不能令讀者了解事情的全貌。新聞絕對數量的增加,帶來嚴重的閱讀疲勞,反而導致收集資訊變得更難。 二、立場先於事實的報道方式,能夠提供讀者「期望」的新聞,令讀者誤以為自己的觀點是社會主流。這種方式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吸引讀者,能否長期經營卻還屬未知之數。 美國學者桑斯坦(Cass R. Sunstein)認為:「民主要求有兩個條件:一是一定程度的共享經驗;二是能接觸到一些未預期的,事先不經過選擇的多元話題和想法。」如果每個人都只和自己觀點相同的人交流,就必然導致社會的分裂,最終對民主制度造成傷害。 其實,媒體存在發展規律,報紙出現後不久,更加深入報道事件的雜誌隨之誕生;強調中立也不是報紙天然的特性,而是經歷過劣質新聞氾濫的「黃色新聞」時期,立場過於偏頗的報紙遭到讀者唾棄後,才被奉為金...